教培頭部企業紛紛離場 還留在賽道上的機構未來會怎樣?

發布時間:2021-11-17 14:18:32  |  來源:中國商報網  

一日之內,新東方、學大教育、高途三家教培頭部企業相繼宣布將于今年年底終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服務,而此前網易有道和好未來也宣布離場。各大上市教育企業紛紛趕在“營轉非”政策大限之前剝離相關培訓業務,曾經如日中天的學科類培訓市場現今遍地離歌。

巨頭紛紛離場

日,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賽道上的告別之聲此起彼伏。

11月16日,網易有道發布公告稱,將于今年12月31日正式終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業務。

11月15日,新東方、高途同日宣布將于今年12月31日結束在中國內地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服務;學大教育也在同一天宣布將于2022年1月1日起停止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在線學科教育培訓業務。

11月13日,好未來也宣布將在今年年底前停止提供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服務,而新東方在線早在上個月就公布了離場計劃。

在“告別”公告中,這些企業也向外界交代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網易有道表示,其業務重點已經由學科課后輔導轉向原有的智能學硬件、素質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四大業務板塊。

好未來方面表示,2歲-18歲的人群依然是其主要服務用戶,今后公司將在素質教育、科技服務業務、數字內容出版、教育硬件、托管服務、海外業務等方面持續探索和投入。

新東方表示,公司將把重心及資源轉向與K9(小學到初中)學科類培訓服務無關的教育產品及服務,如備考課程、成人語言培訓課程及教材。同時,將繼續開拓新業務機會及增長舉措。從新東方期的動態來看,直播助農帶貨是其新的嘗試之一。

高途和學大教育也表示,接下來將繼續運營其義務教育階段之外的培訓業務,同時發展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等多種業務。

“營轉非”大限將至

為何上述上市教育機構紛紛選擇在今年年底前剝離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業務?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此舉是為了響應“雙減”相關政策要求。按照《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文件)的規定,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機構,對原備案的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為審批制;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也就是說,經營范圍包含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業務的上市公司必須將其剝離出去,完成“營轉非”或“備改審”,以此做到合規經營。

而“營轉非”的大限,就是今年年底。今年9月發布的《關于將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機構的通知》明確,今年年底前完成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機構的行政審批及法人登記工作,培訓機構在完成非營利機構登記前,應暫停招生及收費行為。

事實上,從“雙減”政策落地至今的幾個月時間里,不少培訓機構忙的也正是這些事宜。一位從事加盟校區運營工作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他們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各個校區根據當地在“營轉非”“備改審”、培訓材料管理、培訓人員管理、資金監管、價格指導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完成整改,達到驗收標準。

義務教育學科培訓路在何方

自今年7月“雙減”文件正式落地以來,我國對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治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廣度。據了解,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會同中央20個部門先后出臺配套文件十余個,從政策層面對學???span id="31t9xfv" class="keyword">試管理、培訓材料和人員管理、預收費監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等方面細化了工作要求。

一道道“緊箍咒”發出后,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廣告基本絕跡,資本大幅撤離,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學科類培訓機構大幅壓減。教育部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在12.8萬家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中,壓減率超過40%;263個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中,壓減率50%。

面對巨頭紛紛離場,市場環境愈加嚴格的局面,那些還留在賽道上的機構未來會怎樣?

“在‘雙減’政策的治理之下,能留下來的機構必須是合規經營的,以前那些打擦邊球、鉆空子的行為幾乎無路可走,可以說會發展成教培界的一股‘清流’。當然這個行業同時也遠離了賺大錢、賺快錢屬,或許有資金實力、有教育情懷的公司才能一直堅持下去。”上述受訪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新東方等宣布離場的同一日,教育部公布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指南》,從培訓目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評價方式等維度對學科培訓作了更為明確的定義區分,為學科類培訓進一步指明方向。(記者 王立芳)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