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國慶假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由此引發的關于電動汽車出行難的討論仍在繼續。近段時間以來,行業機構、整車企業和充電樁企業都在積極尋求提供更好充電服務的解決之道,例如增加一定數量的快充樁和加大換電模式的推廣等。不過,在電動汽車消費者的眾多吐槽中,有一個容易被忽略但其實需要加以關注的問題,那就是“有樁不能充”。
近期,萬邦數字能源對國內部分中高端電動汽車用戶調研的數據顯示,在車主最不想遇到的充電問題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設備故障”,占比22.73%;其次才是充電位不夠。此前,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對國內10個城市的充電樁使用情況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公共充電樁損壞率達到20%。根據海南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督查組的調查,截至今年6月底,僅海南就有1068個“僵尸樁”、143個故障樁等待處理。從以上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情況,如果能對現有充電樁加以維護和修繕,充電難的問題或將得到緩解。
其實充電樁維護不到位的問題早已有之,央視曾在2020年報道過,位于安徽某地停車場內的100多個充電樁均處于年久失修的狀態,掃碼之后顯示亂碼,而撥打服務方留下的400電話,也提示號碼不存在。此外,有車主由于經常在高速公路服務區遇到“僵尸樁”、APP上充電樁信息不準等情況,只能選擇預留出3個充電站距離的電量來尋找合適的充電樁;甚至還有電動車主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遇到過充電途中跳槍的情況,由于沒有及時發現多花了一兩個小時,既鬧心又耽誤時間。比消費者體驗不佳更嚴重的是,如果充電樁維護不到位,設備老化,還會存在短路、起火等安全隱患,萬一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設備發生嚴重故障,還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應該說,出現充電站維護不佳這種情況有一定的客觀因素。早些年,曾是風口的充電樁行業吸引了不少企業加入,有些企業雖然租下場地并建設了充電站,但由于沒有達到預期的盈利目標,最終放棄運營,退出市場,這些充電樁就成為了無人看管的“僵尸樁”。此外,部分充電樁企業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沒有配備足夠的運維人員,導致充電樁無人看管或維修不及時,增加了公共充電樁的損壞率。
因而,充電樁的維護問題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畢竟維護成本還是低于新建成本,與其一味追求增量,不如把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做好存量維護上,切實有效地減少社會資源浪費。
要想提升充電樁的運營水平,首先應當建立起有效的監管體系,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定期巡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企業進行處理,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獎懲制度;其次,在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企業可以搭建充電樁的運維數據庫,合理分配運維人員,對使用頻率高、損壞率高的充電樁提高檢查頻次,拆除一些長期閑置或難以維修的充電樁,減少不必要的維護成本;第三,企業需建立起充電樁的維護運營機制,包括故障和事故處理、上報機制以及如何應對用戶投訴等,同時還要及時在APP等數據平臺進行更新,避免車主白跑一趟。施蕓蕓《中國汽車報》(2021-11-15 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