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制定確保教育公平的就讀政策 保障來深建設者子女的教育權益

發布時間:2021-11-17 13:20:19  |  來源:光明日報  

深圳:

全力保障隨遷子女接受優質義務教育

解決好非戶籍人口隨遷子女的教育需求,對我國人口流入較多的大中城市來說,是保障民生幸福,實現學有優教、幼有善育的重點之一。

作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非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6.6%,比例在全國一線城市中最高。年來,通過不斷完善入學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學位供給、優化教育公共服務,目前,深圳義務教育階段58.7%的學位提供給了隨遷子女,規模和占比均為全國一線城市最高,有力保障了超大規模移民城市的適齡人口入學需求。

制定確保教育公的就讀政策

深圳市福田區石廈村居民溫燕玲的兩個孩子都畢業于荔園小學眾孚校區,她告訴記者:“不管孩子父母有沒有深圳戶籍,只要有居住證,并且繳滿一年的社保,都可以申請就入學,然后再根據具體的積分規則來分配學校。”

早在2005年,深圳就已制定全國門檻最低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2018年修訂出臺的《深圳市非深戶籍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辦法》,明確以特區居住證作為主要入學依據,凡符合就讀條件的非深戶籍隨遷子女與深戶適齡兒童一樣,可在本市享受免費義務教育,按統一程序在網上就申請學位,并實施統一的學籍管理、統一的教育教學管理。

此外,與大部分城市先安排戶籍兒童再安排隨遷子女不同,深圳早在2013年就出臺了《義務教育公辦學校試行積分入學辦法指導意見》,在全國率先推行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積分入學政策。將戶籍兒童和符合本市就讀條件的非深戶籍兒童統一納入積分入學范圍,根據招生計劃和積分情況統一安排學位。

保障來深建設者子女的教育權益

“我們區外來務工人員比例非常大,據統計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總計有81957人,其中非深戶籍的就有62769人,而且每年的需求都在不斷增長。”光明區教育局四級調研員高偉波告訴記者。為此,從2018年以來,光明區大力增加學位供給的力度,均每年都有四五所新建的公辦學校、1萬多個學位啟用。

“去年我們區在教育領域的投入是30億元,占了全區財政收入較大比重。”高偉波說,“十四五”期間,光明區將增加5萬個公辦學位,全力保障來深建設者子女的教育權益。

走進光明區玉律社區的玉律學校,美麗、明亮的教學樓矗立在花園般的校園中,誰也想不到,這座被譽為“深圳最美學校”的校園7年前還是城中村的“村校”,無論是校園環境還是教學成績,在區域內都曾是倒數。

“每個孩子都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每個孩子都值得被尊重、被呵護。”玉律學校校長王婷告訴記者,目前該校共1713名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比達到88%。學校學生多隨父母租住在城中村,大多數孩子的家庭條件都不太好。

“校園建筑具有教育,一個美好、溫暖、干凈、有藝術氛圍的環境,會讓人不自覺地改善行為、慣、姿態甚至品。”王婷說,因此,在光明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在兩三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建和提升,不僅從硬件設施上高標準建設了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美麗校園,還根據學生的年級和年齡階段特點,分別開設繪畫、舞蹈、音樂、手工等藝術課程,免費為務工家庭子女提供美術器材和樂器。

“最初我在工廠打工,后來結婚生子,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我不想把孩子送回老家,堅持帶在自己身邊。”六年級4班莫瑞淇的家長熊洪清告訴記者,在玉律學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成長展示的臺和機會。她的孩子原本內向、不愛說話,如今在學校學了跆拳道課程,參加阮樂演奏社團,還能大方在同學面前進行展示,這讓她十分欣慰。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深圳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185所,新增學位23.8萬個以上,較“十二五”時期增加50%以上。進入新時期,深圳再次打響基礎教育學位保障攻堅戰,實施大規模學校建設計劃,2020-2025年將新增74萬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78%。

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上課有趣多了、課外活動變多了……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向記者講述學校合并到荔園小學之后發生的變化。

據了解,石廈村作為福田區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居住了6萬多名出租車司機及其家屬,當中大部分居民的適齡兒童都入讀了眾孚學校,2019年起,該校被納入深圳荔園教育集團,成為荔園小學眾孚校區。

兩年多來,荔園小學通過分享、共享教育教學資源,舉辦聯合教研活動、師資交流等方式來幫扶眾孚這個相對薄弱的新成員校,最終大幅提升了該校的整體水

“幾年前,我不是沒有想過把孩子送去更好的學校,但家里條件有限,這里又確實比較方便。”家長馮中強告訴記者,由于焦慮,他給孩子報了周末的補班,每天放學還要盯著孩子刷題,不但效果甚微,孩子還一度產生了厭學情緒。

“荔園接管后,每學期都開設一系列家長分享會和開放日活動,還邀請教育專家對家長進行教育指導。于是我們聽從老師的建議,對孩子采取了多元教育的模式。”馮中強說,在老師的鼓勵下,孩子成為班會主持人,還參加了學校的廣播站、舞蹈社團,格逐漸從內向變得開朗。

“每學期眾孚校區都會舉行持續一個多月的‘青藍工程展示課暨骨干教師開放課活動’,為我們配備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作為師傅,課前磨課,課后科組及時組織評課活動,大家共同提高。”剛剛榮獲了“深圳市教壇新秀”的青年教師胥倩雯告訴記者,正是在這樣的體系下,課堂從老師講變成了引導孩子們自主思考,也讓青年教師們的教學水迅速提升。

這正是深圳探索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新路徑——集團化辦學,通過一所優質校帶領幾所學校成立一個教育集團,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流動起來,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為保障隨遷子女享受公優質的公共教育服務,多年以來,深圳都把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把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城市社會事業發展年度計劃,把公辦學校在校在籍隨遷子女納入學校教職工編制、辦學經費的配置基數。”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陳秋明表示,下一步,深圳將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打造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民生幸福標桿。(記者 黨文婷 嚴圣禾)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