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開啟自動駕駛大規模創新體驗
在智能汽車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轟轟烈烈的智慧城市建設也在“齊頭并進”。兩大產業在高速發展中的“對接”實驗,事實上是對未來城市運行體系的探索。這種探索不僅僅包含產業技術的突破、城市硬件的建設,還涵蓋了政策、法規等方方面面的實踐。在北上廣的先行先試中,未來城市交通模板漸露雛形。
北京自動駕駛進入“高速區”
近年來,隨著“新基建”的持續推進,北京市加快了自動駕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推動無人駕駛新應用、新場景落地,并逐步進入無人出租、無人配送、高速試行的創新階段。
首個自動駕駛高速測試獲準
日前,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推進工作組宣布,將先行開放京臺高速北京段(五環路-六環路)雙向10公里路段,進行前期道路測試驗證,允許首批獲取高速公路測試通知書的企業開展試點測試。
這項政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開始“駛入高速”。據了解,北京未來還將逐步開放6條143公里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段,分別是京津高速北京段、京臺高速北京段、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高速公路、南五環連接段(大興機場高速-京津高速)、南六環連接段(大興機場高速-京津高速)、大興機場北線高速公路。
在政策先行區開放自動駕駛高速測試場景,是北京市為自動駕駛發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縮影。2020年9月,北京市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設立了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并劃定了約60平方公里的面積范圍。今年4月,在示范區的基礎上,北京市又設立了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在管理政策上實行適度超前創新,推動多個場景的自動駕駛加速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的無人配送車也開始“持證上崗”。今年5月,首批獲得“路權”的無人配送車正式上路。在北京東南郊的南海子公園,貼有身份編碼的無人配送車緩緩駛來,游客通過車身上的購物屏完成商品選擇、支付和取貨,無論65攝氏度保溫的午餐盒飯,還是零下18攝氏度冷藏的雪糕,5秒鐘之內即可拿到。
過去,由于無人配送車屬于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產品,管理處于空白區,要取得上路合法身份困難重重。對此,政策先行區制定了無人配送車的產品應用標準和管理辦法,并為多家頭部企業頒發了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在國內首次對無人配送車輛賦予了合法路權。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廣智表示,目前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形態新、技術迭代快,現有管理體系難以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自動駕駛行業發展需要政策創新予以支持,推動行業良好發展。
政策利好加速行業發展
近年來,國內自動駕駛技術進步明顯,同時利好政策也在不斷發布。
2020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科技部等部門印發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文件提出,到2025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記者梳理發現,2012年至2020年,我國已出臺多項與智能交通相關的支持政策,重點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研發的頂層設計,為自動駕駛的變革提供了機遇。
密集出臺的政策,不僅描繪了智能交通的美好藍圖,也為北京推進道路測試并積極轉向示范應用和運營提供了依據。
2020年10月14日,北京市海淀區稻香湖路附近,自動駕駛出租車開始載客運營。據悉,此次開放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測試區域總長度約700公里,覆蓋亦莊、海淀、順義的生活圈和商業圈等數十個站點。
此外,北京市還以亦莊新城為核心區域,部署了無人零售、無人配送、無人巡檢等各類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孔磊介紹說,聚焦自動駕駛創新示范應用,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的建設將分四個階段,目前每一階段的建設已順利完成,基本實現了“車、路、云、網、圖”五大體系的協同,以及網聯云控式中國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系統搭建,提高了車路協同體系的對外服務能力。
自動駕駛環衛車提高作業效率、智能網聯公交車自動巡航、自動駕駛微循環接駁車解決通勤難題……未來,在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的創新下,20項新應用場景將逐漸落地,為市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高效安全推動應用場景落地
隨著自動駕駛迎來發展新階段,如何高效安全推動多種應用和場景的落地,成為各方共同探索的方向。
目前,北京市也在逐步完善相關標準。
其中,無人配送車上路安全問題一直受到關注。由于現有政策對“無人配送車”到底屬于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沒有規定,北京市在政策制定時就從實際出發,參照非機動車進行管理,并對無人配送車的尺寸、載重、速度、動力等技術和檢測指標進行了規范,其安全性也按車規級標準設計,這無疑為自動駕駛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姜廣智介紹說,在近期開放高速公路自動駕駛測試場景中,北京市配套出臺了多項安全管理政策和安全保障措施。比如,在高速公路測試過程中,測試車輛需要分三階段配備前后隨行車,每個階段需通過審核才能撤下隨行車。另外,測試車輛原則上需在高速公路指定車道內開展道路測試,相關測試道路設置多種提示標志,為混行的社會車輛給予提示。
孔磊表示,在國家創新政策的引領下,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已正式邁入網聯云控技術探索的2.0階段,未來將重點實施“強云、擴路、組網、聯車、落圖”五大專項,以實現接入千輛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服務萬輛網聯車輛的目標。同時,積極推進自動駕駛在核心區域的道路全覆蓋,建成100個網聯云控路口,實現48平方公里核心區紅綠燈聯網聯控,為自動駕駛企業提供更大區域和更多場景的測試示范空間。
上海自動駕駛發力城市數字化轉型
伴隨著城市的數字化轉型,上海的自動駕駛產業繼續在國內“領跑”。
今年5月,上海成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一批試點城市之一。
7月底,百度Apollo Park便在上海國際汽車城正式開園,整體占地面積近1萬平方米。這是繼北京、廣州之后,百度在國內超一線城市打造的第三個智能網聯生態基地。
據了解,上海百度Apollo Park將以“車-路-云-圖”為核心打造智能網聯云控指揮平臺,使之成為無人駕駛運營指揮中心、研發中心、多源傳感器融合標定中心。同時,上海百度Apollo Park還將圍繞產業、開發者和教育三大生態,建立前沿產品展示中心、產業合作平臺、開發者生態社區和科普教育基地,匯聚優勢生態資源。
目前,百度Apollo Park可實現數據連接與用戶連接,大大加速了大規模車隊的部署和路網拓展、測試、運營的規模化,促使數據快速積累和閉環迭代。上海的百度Apollo Park開園后, Apollo自動駕駛運營車輛在上海的部署將逐步擴充至200臺以上,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自動駕駛車隊,在上海嘉定區域內實現高密度運營。
由于提供了優良的自動駕駛研發政策環境,一直以來,上海都是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高地:2015年,上海國際汽車城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建立了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2020年6月,上海智能網聯汽車載人示范應用進入規模化階段;2020年9月,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公共數據中心正式揭牌,在多個端口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產業的數據集聚與發展……
多元的落地應用場景是上海自動駕駛發展的另一優勢。
今年7月,科創企業馭勢科技與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合作,由馭勢科技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物流車在巴斯夫上海浦東科技創新園(巴斯夫浦東基地)正式投入運營服務,用于運送原料及相關產品往返于倉庫和裝置間。
巴斯夫浦東基地總經理劉國平表示:“無人駕駛可避免駕駛員在極端天氣和惡劣環境下的操作風險,這一數字化創新使得基地的運營更為安全。”
根據雙方的規劃,無人駕駛物流車將作為巴斯夫浦東基地智能制造的組成部分,實現與現有生產、調度系統無縫對接,提高基地的智能物流水平。
顯然,自動駕駛和智慧交通正在反哺工業生產的數字化轉型。
不僅如此,上海本土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也在加速“走出去”。例如,公司名源于上海地名的西井科技,就把自動駕駛帶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在泰國林查班港,西井科技與港口公司打造的人工智能集卡混行碼頭,目前已全面投入商業運營,實現了有人駕駛與無人集卡同時運營往來,可支持車隊一次連續實船作業24小時以上。在西亞的阿聯酋阿布扎比中遠海運哈利法港二期碼頭,西井科技開啟了Q-Truck車隊自動駕駛商業化“代運營”的新模式,即按作業的集裝箱實際箱量收費。這樣一來,不僅降低了用戶前期的采購資金,推進自動駕駛產品實現迅速落地,也能幫助中資企業更好管理海外項目,降本增效,提升作業安全。
自動駕駛的發展離不開整體生態的土壤,同時也會反向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比如,百度的Apollo生態聚集了超過210家車企、硬件及軟件供應商、高校、開發者等相關合作伙伴。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表示,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智能交通系統是未來數字城市運營的一個縮影。他說:“大家對機場、高速鐵路、電信網絡的運營商模式非常熟悉,但目前我們還沒有數字城市的運營商。通過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我們有信心進一步為工業和城市的數字化轉型,貢獻創新解決方案。”
上海市交通委一級巡視員蔡軍表示,上海未來將繼續深入開展智慧道路建設,從人工經驗決策向智能數據決策轉型,變被動管理反應為主動干預防控,實施新一代全息感知與智能管控的智慧道路研究及試點,并逐步推廣至長三角一體化輻射范圍內的高速公路上。
“上海將繼續建設國內領先的車路協同車聯網,積極推進風險等級齊備、測試場景完善的開放道路測試環境建設,探索開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道路測試場景;推進車路協同技術應用,支撐自動駕駛汽車在復雜路況下的適應能力。”蔡軍說。
當下,上海正在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并在提升汽車產品、出行服務、運營體系的數字化水平方面走在了前列。未來,上海還將加快交通出行的數字化轉型,圍繞車、路、網全面協同,在技術、設施、場景運營等方面整體布局,助力打造城市智能交通。
廣州自動駕駛混行試點推動規模化應用
在風和日麗的清晨,如果你在珠江邊漫步,一扭頭就能發現一輛頭頂上長著“大眼睛”的汽車從你身邊駛過,駕駛位上沒有人,方向盤卻在自動旋轉……
這并非科幻小說的未來暢想,而是廣州每天都在發生的現實場景。
日前,廣州宣布啟動自動駕駛混行試點,標志著這座中國汽車產量最大的城市向自動駕駛的規模化應用邁出了關鍵一步。
推進自動駕駛融入城市交通
早前,記者曾坐在一輛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副駕駛位上,在試驗路段體驗行駛了約10公里,感覺這輛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轉向比較平滑,加速和減速十分流暢,對信號燈、機動車和行人的識別也很精準快速。雖然駕駛艙沒有司機,安全員坐在后排,但整個過程并沒有讓記者感到緊張。
當然,記者乘坐的這輛自動駕駛汽車也成了整條路的焦點,畢竟對很多人來說,無人駕駛的汽車還是個新鮮玩意兒。不過,廣州決心在2025年,讓自動駕駛汽車真正融入城市交通。
據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規模化應用,自動駕駛汽車與人類駕駛汽車混行的復雜環境將長期存在。到2025年,廣州市將分五個階段完成不同混行環境比例、車路協同不同參與度以及多種新型出行服務的多維度、綜合性、大規模城市交通試驗。
為了支撐自動駕駛的混行試驗,廣州市發布了《關于逐步分區域先行先試不同混行環境下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示范運營政策的意見》和《在不同混行環境下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示范運營的工作方案》兩個政策文件,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現行發展基礎上啟動自動駕駛混行試點。
根據這兩個文件的內容,第一階段,在混行試點區域,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的導入率將在1%至10%之間,投放量或不超過500臺,在無主動安全事故達180天后便會啟動第二階段。而在最后的第五階段,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的導入率將達到40%至50%。
也就是說,如果試驗開展順利,到2025年,在南沙區和黃埔區的混行試點區域,機動車道上將有接近一半的車輛是自動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已能規模化應用
6月的一天,一輛名為Robobus的文遠知行無人駕駛小巴通過鶴洞大橋,駛入廣州市荔灣區因疫情封閉管控的區域。防疫和生活物資從車上卸下,這輛無人車在經過消殺后,旋即返回,滿載后再次進入封控區域。據了解,這輛無人駕駛小巴當日的工作時長超過了12小時,向封閉管理區的居民運送了約9噸物資。
廣州市工信局負責人介紹說,從5月到6月,廣州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百度阿波羅、廣汽集團等車企都在積極參與疫情封閉封控區的物資運送,助力封閉封控區搭建物資配送供需“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通道,累計出動自動駕駛汽車20多輛、無人物流配送車30多輛,累計配送物資超260噸。
該負責人表示,此次實戰,無疑是對自動駕駛企業的一次技術實戰檢驗,也證實了自動駕駛技術已具備規模化示范應用的成熟度。
廣州讓自動駕駛從科幻變成現實的底氣,來自其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長期積累和先行先試。
廣州是全國三大汽車城之一,不僅擁有世界五百強汽車制造商廣汽集團,還吸引了小鵬汽車、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和百度Apollo(阿波羅)等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進入。
從2019年12月開始,廣州分別在黃埔區、南沙區開展自動駕駛出租車(網約車)試運營,一年半時間,累計運營里程近100萬公里,服務人次近10萬,且主動責任事故為零。
目前,廣州已累計向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百度阿波羅、廣汽集團等10家測試企業旗下的127臺智能網聯汽車發放了測試通知書,在已開放的試點區域相關路段上開展道路、載客、遠程及貨車等不同類別的測試工作。截至目前,廣州自動駕駛企業道路測試累計總安全里程達255萬公里,并做到了零事故發生。
智能汽車的背后是智慧城市
今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通知,支持廣州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其中智能網聯汽車是最為重要的產業之一。隨后,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在3月份出臺了《廣州市車聯網先導區建設總體技術規范》和《廣州市車聯網先導區V2X云控基礎平臺技術規范》,引導車聯網先導區構建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的發展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州,智能汽車并非“孤軍奮戰”,背后是整個智慧城市建設。在廣州的智能網聯汽車混行試驗中,共有工信、交通、公安、司法、住建、城管、應急等12個市直部門參與。
今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關于確定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一批試點城市的通知》,確定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無錫6個城市為首批試點城市。
當月,廣州市政府印發《廣州市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全面推進數字化發展工作方案》,并輔以18個重點工程清單,明確廣州未來3年在信息基礎設施、統一支撐平臺、城市服務、產業支撐、城市治理等領域的重點建設任務,高標準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三位一體的廣州智慧城市,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智慧之城”。
《方案》提出,廣州將在現有較為完備的物聯感知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探索搭建一個全市統一的新型城市級物聯感知平臺,融合攝像、射頻、傳感、遙感和雷達等感知單元,建立“天地空三位一體”的城市泛在感知網絡。通過對城市的“呼吸”(如:城市生態、環境)、“脈搏”(如:城市車流、人流、物流、能源流)、“體溫”(如:城市社會生活與政務、民生服務)等生命體征,進行實時、全面、客觀的態勢感知和全面監測,研判城市運行的趨勢和規律,及時發現城市潛在的運行風險,助推城市精細化治理。(記者 郭宇靖 李愛生 王辰陽 王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