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增強學校學業指導個性化 減輕學生重復性作業負擔

發布時間:2021-10-11 10:54:1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雙減”催生家校社協同教育生態

 

“雙減”是黨和國家審時度勢,意在通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最終促進兒童全面健康成長,系統治理教育生態,推動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舉措。快速推動的“雙減”工作讓家長們喜憂參半,喜的是孩子作業負擔和家庭支出的負擔均可以下降,孩子輕松了,家長跟風盲動的焦慮少了;憂的是考試壓力還在,學過程輕松了,最終考試的結果能輕松嗎?隱憂還在。

目前的教育生態問題,集中表現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缺位”和“錯位”,家校社各方都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長處,卻常用己方之短彌補他方之長,如學校為了彌補學生家庭生活體驗的不足,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教育創新活動,擠壓了課程,勞碌了教師;家庭卻在彌補學校學業指導的不足,盲目參加校外輔導勞心勞力,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不專業帶來焦慮甚至焦躁;在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社區,又因為教育功能發育不足,無法支持家庭和學校,導致學校要開展延時服務,增加了教師的非教育負擔。

因此,“雙減”只是顯的結果,政策的內在邏輯應該是通過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與家庭的非理焦慮,達成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的。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應該是家校社協同育人,各歸其位,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責,同時彼此理解、支持與配合,從而促進家庭培養孩子的目標與國家培養人才目標的衡,以及兒童當下成長需要與未來持久發展需要的衡。

增強學校學業指導個化 減輕學生重復作業負擔

孩子的成長不是不需要負擔,合理的負擔會促進孩子成長,發掘孩子的潛能,但是過重的負擔一定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孩子過重的作業負擔是如何產生的呢?一是各科教師互不通氣,導致學生們的作業負擔形成疊加,絕對負擔加重;二是不顧學生個體差異,“大一統”的作業設計與布置,導致部分學生相對負擔加重。

無論是絕對負擔還是相對負擔的加重,都反映了學校在學生作業問題上的個化設計和指導的不足。學生的學能力、學風格和學基礎客觀存在差異,對以集體教育為主的學校教育而言,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動力,就來自“集體教育”與“個體差異”這對矛盾,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就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現有水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以此提升學校學業指導的個化水。要想提升學校學業指導的個化水,就需要解放教師的時間,加強作業環節的教科研投入,還需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

要解放教師的時間。提高集體教育的個化指導水,首先考驗的是教師的時間,要把教師從各種繁瑣的非必要教育事務中解放出來,如提高社區教育服務能力,讓沒時間接孩子的家長能夠安心讓孩子進入社區教育中心做作業,做游戲,避免過多牽扯教師的時間。

要加強作業環節的教科研。目前學校的教科研主要集中在高效課堂教學研究上,忽視了教學工作其他環節的教科研,如作業研究和學生學特點研究等。課堂教學固然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環節,但只靠課堂教學無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學業水,預、練、復、考試檢測、分析反饋等各教學環節,都應該加以系統的研究。

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個化的作業布置具體表現在分層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與家長的專業溝通,讓家長明白,并非作業越難越多對孩子的成績提高越有幫助,適合每個孩子的作業才是最好的作業。同時,通過與家長溝通每個孩子的學基礎與學特點,引導家長全面準確地認識自己孩子的學業狀況,理解、接受并配合教師所布置的適合孩子能力的分層作業,避免家長因為焦慮而非理增強孩子的作業負擔。

增強家長對適合教育的理解,減輕盲目的校外輔導負擔

學校給學生減負,家長給孩子增負,這是以往減負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典型現象。對家長而言,學業成績是孩子未來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基本保證,正如他們所言:高考不減負,誰敢給孩子減負?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樸素觀念不應該被簡單地批判和指責,誠懇的同情加上實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幫助家長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有的家長認為沒在學校得到的,只能靠自己。當孩子學成績不理想時,家長除了得到教師的結果反饋和敦促外,很多時候得不到準確、科學和持續的指導。無助的家長第一反應就是把孩子送到輔導機構補,希望能夠幫助到孩子,而事實上確實不少孩子提升了成績,這更強化了家長送孩子去輔導班的意愿。要想把孩子從輔導機構拉回學校,學校個化指導的有效就成為關鍵。

有的家長不知道孩子潛能,只能試一試。全民學奧數現象背后的原因是奧數成績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好的受教育機會,是多年來家長非理送孩子去輔導班的縮影。乍看起來,這是考試選拔問題,是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不均衡的問題,實質上卻是家長不清楚自己孩子的潛能和特點導致的,讓原本指向少數具有數學潛質孩子的奧數,變成了所有家長都讓孩子試一試的“必選項”。如果家長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潛能,就只能讓孩子走別人家孩子的特色成長之路,把別人家孩子所獲得的資源看成優質資源,用自己孩子的劣勢學其他孩子的優勢,負擔怎能不重?家長要和學校教師多交流溝通,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學潛能,發揚孩子的優勢,探尋到屬于自己孩子的成長成才之路。

還有部分家長工作時間長且不靈活,沒有辦法按時接送孩子,只能委托輔導機構接送、看管、輔導作業。“雙減”政策有效幫助這一類家長解決了實際困難,孩子在學校就能得到看護和作業幫助,但是又增加了教師的負擔,擠壓了教師備課、教科研和進修的時間。

增強社區的教育功能,豐富身邊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教育問題從來不只來自教育領域,很多問題都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的折射。如孩子沒人看管,只能送到輔導機構,增加了家庭的負擔;學校延時托管又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影響了教師的教科研質量和個化輔導學生的時間。教育改革不能只在學校做文章,否則政策的操作空間會越來越小且左右為難,導致“按下葫蘆起了瓢”的無助感。

作為具有高度組織化的教育機構,學校執行效率高,動員能力強,但是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協調的短板,如果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沒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就會把孩子全面發展的使命和立德樹人的期待都推向學校,最終可能任何一項都做不好。要避免過多的內容“進校園”“進課程”,要提升社區教育的支持和拓展教育功能,建構社區與學校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

動員社區教育潛能,支持學校和家庭。社區中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如“五老人員”,各類志愿者組織,完全能夠勝任對確有困難家庭孩子的托管與作業輔導。南京市江寧區婦聯就在周末、節假日和寒暑假在小商品市場為經營戶的孩子舉辦政府購買的公益教育托管,既不增加學校教師負擔,又讓忙碌的家長安心;并根據家庭教育生活化的特點,推動建設覆蓋“社區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類型”的社區家庭教育的支持行動,使社區協同教育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雙減”目標不能只靠家庭和學校任何一方的努力實現,教育現象的背后是家校社各方環環相扣的理念、方法與機制的復雜系統,家校社協調發力,“雙減”才能真正落地。(記者 殷飛)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