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校園餐廳有了濃濃“家園味”
一塵不染的大理石地面,八人位相向而坐的不銹鋼餐桌,超大畫幅食堂電子屏。鈴聲響起,學生們井然有序地排起長隊,窗口那頭飄來陣陣飯菜香,用餐的美好時光到了……
新學期,浙江省麗水市遂昌實驗小學迎來了新落成的校園餐廳,至此該縣完成了校園獨立食堂全覆蓋。2013年以來,遂昌縣持續投入,完善機制,補齊短板,深化學生飲食放心工程,為學生營造了家園般的就餐環境。
學校餐廳變身“家庭廚房”
遂昌實驗小學的獨立食堂遲到了幾年,是因其地處市中心,辦學空間十分局促。其實早在2013年,遂昌就投入財政資金6000多萬元,給7所有“歷史難題”的城鄉學校辦起了食堂。
金岸小學的食堂就是那時候建起來的。“那塊地征了8年,當時學校食堂只有三十多個平方米,兩個炊事員。土灶每天燒一個菜,一個燒柴火的蒸飯車要供700多人吃飯。”等到工程結束,時任校長黃瑞彪激動地發現:學校不但有了新食堂,還是全縣第一個實現電氣化的學校。
一手建食堂,一手抓改造,這是遂昌的基本思路。在全國各地校園食堂還在用柴灶、柴油灶的時候,遂昌就率先開展了“煤改電”“柴改電”工作,并根據《浙江省量化等級評定標準》,同步提出了學校食堂等級創建工作方案,圍繞場所環境、設施設備等12個加扣分項進行提升改造。各校做到從驗收到配餐的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甚至是工作人員在打餐前的二次更衣,都寫進了規定里。到了2015年,遂昌學校食堂已全面實現電氣化。到如今,該縣A級食堂數量已從最初的1所增加到16所,等級食堂的覆蓋率達到100%。
“食堂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盡可能參照家庭廚房的標準,不斷提高學生的就餐質量。”遂昌縣教育局局長邱根松說。
今年,“食堂微改造”列入遂昌縣民生實事項目,包括了改造下水道、更新抽油煙機、添置烤箱等30個工程。“遂昌實施了多年的‘一蛋一奶’營養餐工程,現在有了烤箱,可以把雞蛋做成蛋撻,改善了孩子們的口味。”一位校長說道。
建章立制“拔高”標準
番茄炒蛋、大排和空心菜,還有一份西瓜。這是北界鎮中心小學學生蘇敏的一頓中餐。蘇敏津津有味地吃完后,跑到一旁的“加餐窗口”,又點了一份大蝦。記者給她算了一下,標準餐加上加餐,一共花了8元。
“加菜加飯不用另外付費,多余的飯菜全都能吃完,一點兒沒浪費。”班主任樓芳波告訴記者。
維持完秩序,樓芳波跟著學生一起點餐,在學生身邊的空位入座吃飯。他說,以前師生在不同餐廳就餐,教師的菜是另外燒的,學生也沒有選餐。今年上半年,縣里實施了“師生同菜同質同價”民生實事工程,取消了教師食堂和教師單獨配餐,師生每餐支付一樣的菜價,吃一樣的菜。
縣教育局派出36名校園督學,分赴學校實地督查體驗落實情況。調研發現,師生同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安全用餐。“個性加餐”又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師生的用餐滿意度不斷提升。
“師生同菜同質同價”,對廚師的技能也是一大考驗。有營養,又要有好的味道,才是“家園式”餐廳的標配。為此,遂昌縣教育局對全縣96名校園廚師開展了為期8天的技能培訓,涵蓋食堂健康菜系知識、菜肴裝飾與美化、家鄉特色名菜制作與相關菜肴開發等內容。一場培訓下來,76名學員通過了中式烹調師中級操作技能考核。
大數據,云監管
冰箱溫度異常會報警,紫外線消毒時間不夠會提醒……在遂昌縣教育局計財中心主任葉銳的手機上,“智慧食堂”APP實時監控著全縣的每一所學校,餐飲安全的每一個細節都記錄在案。“我們還能從師生每日的刷卡點菜數據中,分析不同菜譜的受歡迎程度以及一周營養配比的科學性。”葉銳說。
2016年,遂昌縣就提出“陽光食堂”的要求,對原料清洗、切配、烹飪、專間、預進間、餐具消毒等6個場地設置了探頭,對餐具消毒、紫外線空氣消毒、冰箱溫濕度等五類場景實行智能化監測。
一方面數字賦能,另一方面開展“陽光晾曬”。各校班委會成員可在線查看孩子的一日菜單,配菜間、切菜間、炒菜等區域動態一覽無余,就連洗菜、配菜、炒菜整個過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實行“五階段”的雙重監管,對學校食堂的管理臺賬,大宗物品、農藥殘留、入庫食材、經營單位等進行量化評價。縣紀委監委更是將“探頭”延伸至校園食堂各環節,校園食材通過招標確立3家供貨商,實行分片區統一配送,采購價格比市場價低許多,如蔬菜價格下浮率為40%,肉類的下浮率為20%。
一系列監督組合拳,為的是校園食堂的濃濃“家園味”。“新學期開始了,‘家園式’餐廳將接受師生們的檢閱,暖心、放心、清廉的校園食堂將是我們始終不懈的工作方向。”邱根松說。(記者 蔣亦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