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充電難”的話題貫穿了這個十一假期。難到車主排隊幾小時不敢去一次衛生間,難到出程與返程的時間成本均增長了近乎一倍,難到一些想購置新能源車的消費者打起了退堂鼓。無論車主的現身說法,還是網友的借機吐槽,都流露著滿屏的“充電焦慮”。
究其原因,與近年來消費者對節能環保的響應及新能源車保有量的增長有關。截至9月底,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678萬輛;今年以來新注冊187萬輛,是2020年全年的近1.7倍。大量新能源車長假集中上路,無疑會凸顯充電需求與服務設施不匹配的矛盾。再加上國慶期間有的地區氣溫驟降,降低了汽車電池的耐用性,也加劇了“一樁難求”的尷尬局面。
解決問題的關鍵,首先無疑是加快和優化充電樁的布局。目前,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210.5萬臺,同比增加52.3%,較新能源車上路初期有明顯改善。不過,從實際出行狀況來看,充電樁的建設速度和分布結構,仍與持續上升的充電需求存在差距。通過合理的政策支持、經濟手段,將更多充電樁鋪設在高速服務區等車流量集中的地帶,持續為新能源車提供跑遠途的“干糧”,消除新能源車的使用短板,是當務之急。
除了靜止的充電樁之外,還應有更多靈活的應對舉措。當下,越來越多的車企推出“即換即用、即換即走”的換電模式,《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國家標準將于2021年11月1日起開始實施,一些地方也在加快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的市場布局。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普及換電模式,將會大大節省充電服務的時間,為用戶帶去更多便利,不失為解決充電難的有效之舉。
解決續航里程有限的痛點,往小了說,能拉動新能源車消費的更多需求;往大了講,是為綠色出行、汽車產業發展轉型注入持久的信心和動力。如今,新能源車已隨處可見,數量足夠的充電樁和多種多樣的充電方案,是基本保障。(記者 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