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兩連降、頻吃罰單,頭頂“新零售之王”的平安銀行“德不配位”?

發布時間:2023-05-08 16:57:39  |  來源:博望財經  

文|恒心


【資料圖】

來源|博望財經

蒙眼狂飆的平安銀行“跌倒了”。

5月5日,因個人汽車消費貸款首付款虛假,平安銀行沈陽分行被處以罰款50萬元。與此同時,多名負責人也分別被處以警告。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似乎是平安銀行“水逆年”,開年便頻收罰單,合規問題暴露。

此外,平安銀行營收連續2個季度呈負增長,2023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2.4%,不僅還是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一季度營收下降,也是2017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出現連續兩個季度營收下降。

平安銀行“零售新王”光環還能持續多久?

01

業績表現可圈可點,營收下滑為最大敗筆

據公開資料顯示,平安銀行的前身是深圳發展銀行,成立于1987年12月,系原深圳經濟特區內六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991年4月3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國第一家面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商業銀行;2012年6月,深圳發展銀行以吸收合并平安集團旗下原平安銀行的方式完成兩行整合工作,并于2012年7月更名為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作為一家中型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安銀行在國內金融體系具有一定的系統重要性,其網絡布局集中于經濟相對富庶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為其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和客戶基礎。近年來該行加大網點鋪設力度,截至2022年末共設有109家分行(含香港分行),營業機構達1191家。

從業績表現來看,平安銀行最大的問題在于營收下滑。

4月24日,平安銀行發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當期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4%至450.98億元。對此,平安銀行給出的解釋稱,“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持續讓利實體經濟、凈息差有所下降,以及債券和外匯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

資料來源:平安銀行2023年一季報。

平安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34394.84億元,較年初增長了3.3%,去年同期增速為3%;利息凈收入321.15億,增長0.54%,手續費傭金凈收入88.78億,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銀行利息凈收入增速低于貸款增速的原因在于,凈息差降低。

具體來看,平安銀行凈息差為2.63%,較上年同期的2.80%下降0.17個百分點,降幅6.07%。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的平均收益/成本率為5.79%,低于去年同期的6.10%;吸收存款的平均收益/成本率為2.20%,高于去年同期的2.05%。

風險管理方面,2023年3月末平安銀行不良貸款率1.05%,與上年末持平;逾期貸款余額占比1.53%,較上年末下降0.03百分點;逾期60天以上貸款偏離度及逾期90天以上貸款偏離度分別為0.84和0.71,較上年末分別上升0.01和0.02;撥備覆蓋率290.40%,較上年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平安銀行2023年一季報。

此外,個人貸款中的汽車金融貸款余額3197.69億元,受汽車市場消費需求不足及汽車金融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較上年末下降0.4%;一季度汽車金融貸款新發放503.28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貸款新發放70.45億元,同比增長48.2%。

但值得慶幸的是,平安銀行的凈利潤仍維持雙位數增速,2023年第一季度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3.6%至146.02億元。

02

頻吃罰單,足見內控管理不到位

雖然業績表現還可以,但平安銀行開年以來就頻吃罰單。

除了5月剛被處罰50萬元以外,平安銀行今年4月底還因“四宗罪”收到百萬級罰單。

根據滬銀保監罰決字〔2023〕60號罰單,平安銀行上海分行主要違法違規事實包括:2021年4月,該分行代理銷售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2020年至2021年6月,該分行欺騙保險人;2021年2月,該分行個人經營貸款資金違規用于購房;

2021年1月,該分行個人消費貸款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于是上海監管局對平安銀行上海分行作出罰款人民幣145萬元的行政處罰決定。

4月4日,平安銀行深圳分行還因個人經營性貸款“三查”不盡職、貸款資金被挪用等被罰款50萬元。

誠然,這只是平安銀行被監管處罰的冰山一角。

1月30日,平安銀行泉州晉江支行王某金因個人汽車消費貸款業務辦理不盡職,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終身,平安銀行泉州晉江支行也被處以50萬元的罰款;2月14日,平安銀行沈陽分行因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被央行沈陽分行罰款191萬元,四名相關責任人也相應受到罰款處罰。

當然,其中不乏有大額罰單。此前2020年2月,平安銀行就曾因汽車貸款、個人貸款、信用卡等15項業務違規被銀保監會罰720萬元。

頻吃罰單的背后,凸顯平安銀行內控管理不到位,也為激進擴張行為敲響警鐘。

03

投訴量居高不下,違規收取高額利息更是“重災區”

龐大的消費投訴量也令平安銀行倍感壓力。

此前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了《關于2022年第四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關于2022年第四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通報了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并轉送的銀行業保險業消費投訴情況,顯示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在2022年第四季度共收到69555件銀行消費投訴并向其轉送,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在2022年第四季度的投訴中位數為2290.0件,平安銀行憑借4474的投訴量霸居榜首,占總數的17%,遠超排在其后的浦發銀行(3395件)、興業銀行(3310件)、中信銀行(2704件)、光大銀行(2425件)。

另外,根據黑貓投訴平臺顯示,平安銀行涉及1億多條投訴量,主要包括虛假宣傳、欺詐貸款、泄露客戶隱私等,其中信用卡違規收取高額利息更是“重災區”。

資料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據一位消費者投訴稱,“2018年4月16日在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員的誤導下辦理了一筆消費備用金,額度是45000元,分12期還,每次本金3750元,利息373.5元,所有費用是4482當時工作人員說月利率是0.83%,當時我不懂什么叫月利率,后來我通過國家的lpR計算器一計算,嚇我一跳,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實際月利率達到1.53%實際年利率達到18.39%遠遠高出當時所說的費率。之后還在工作人員的誤導下辦理了多筆分期還款,所有的費率都高于工作人員所說的費用。”

平安銀行因高額利息被投訴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還有消費者投訴稱,“2021年12月,使用了平安銀行信用卡備用金13萬,截至2023年4月26日還剩余68611.09元本金未還,我打算把剩余本金一次性還清,結果還要一次性收取提前要還本金的3%作為利息,共2058.33元,我認為剩余本金一次性還清,平安銀行不應該再收取我費用。前面利息收了,我認同。現在我將本金提前還清,就不再占用平安銀行的資金了,平安銀行不應該收取我提前還款的3%作為利息,這屬于霸王提款,我要求退款多收取的利息2058.33元。”

在王與王的戰爭中,平安銀行的投訴量卻領先于招商銀行,這或許就是“新王”需要補課的地方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