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金的真相:8840億,半壁江山靠互金

發布時間:2023-05-08 16:43:55  |  來源:禾金財經  

文:劉一問


【資料圖】

編輯:6 婆

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

2023年上半年,消費金融行業陷入一種從未有過的資產荒。

疫情過后,人們存錢的熱情大漲。

這導致今年持牌機構的資金多得用不完。但壞消息是,今年壞賬率大幅攀升的消金公司不止一兩家,而大家的共同痛點是:努力保余額。

然而,試點13年了,消費金融最痛的痛點大概是,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自營沒做起來。

這里是指,經過至少3年左右的成長,其自營業務還沒有真正成長到足以制造公司核心資產或者利潤,不包括成立時間較短的公司。

因此,導致這部分消費金融公司真實資產構成是:小平臺兜底資產+大平臺強風控的助貸資產(比如螞蟻借唄),助貸輸送的資產是否穩定、安全成了他們能否可持續經營的關鍵。

當命運握在別人手上時,誰會給蹣跚學步的消費金融公司兜底呢?

作為民營機構,只有它們自己。
?消費金融8840億,其中幾分是自營?

我們來看一組行業數據。

中國銀保監會非銀部公布,全國已開業30家消費金融公司,行業資產總額8844.41億,累計發放消費貸款7.17萬億元,累計服務客戶7.89億人次。

那么問題來了,消費金融公司約8840億的余額中,到底有多少是消金公司真正的自營?

注意這里所指的自營,是指自主把握獲客、運營、風控等核心環節的消費金融業務。

先看互金資產端平臺的余額規模。

經過調研整理,上述互金資產平臺按照規模從大到小排列,淺綠的頭部平臺基本都是互金巨頭強風控,主做聯合風控分潤模式(實際上是互金平臺強風控),很少做固收兜底。

深綠色的平臺,以固收兜底為主。分潤和固收的比例從3:7或者2:8,到后面規模越小的平臺,固收兜底的比例越大,左邊這列固收占比基本趨近100%。

根據這個表,可以粗略地估算出:互金資產端平臺的固收業務余額規模大約在5000億左右。

他們以消費金融公司為主要資金方,組成了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們的核心資產,也影響著消費金融公司的命脈。

根據市場上能收集到的最新的數據,來看下消金公司余額規模在100億以上的主流機構規模情況(此處為資產總額,和余額略有誤差,用于估算):

30家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我們先把螞蟻消金和平安消金這種“開了外掛”的消金公司排出在競爭隊列。因為他們本質上不是獨立的消金公司,而是金融集團的一部分。

除了這兩家巨頭系,從業人員大部分認為其實只有3家談得上自營非常成功,那就是——招聯、馬上和興業。

其他的一部分還在努力突圍線上線下自營,拼命往上一梯隊躍遷。更多的,還在路上糾結,到底怎么走才能講好故事。

如果不那么嚴謹地估算一下,用30家消金公司累計的8840億累計規模減去前三家機構的自營資產規模,按照他們每家有80%的自營占比估算,還剩下6340億。

再去掉剩下27家機構中的中郵、中銀等線下為主的自營業務規模,以及平安消金、螞蟻消金的規模,這部分粗算它1000-2000億,那么剩下大概4000-5000億左右。

從業人士認為,這4000-5000億,和互金資產平臺中5000億的固收兜底資產,保守點說,至少有七成的重合。

剩下三成不是固收兜底的資產,也大都是與互金巨頭合作、由對方強風控的分潤資產,比如借唄、度小滿等。

這部分,據從業者透露,大平臺一般有通過率要求,消金公司自身風控占比實際上只有0-20%。

也就是說,互聯網金融平臺強風控和兜底的資產,占據了持牌系消費金融的半壁江山——或者說一大半江山。

這樣的局面不得不讓人反思,過度地依賴平臺,能否能避免當年趣店事件的B端風險重演?

為科技創新而生的消費金融公司,如果只走銀行的老路,成立它的意義何在?

?助貸太好做,才是自營做不起來的原因

2009年,消費金融行業的出現是因為互聯網科技的全面發展,使金融科技、大數據風控能力、智能化的線上創新產品成為可能。

只是都過了13年了,持牌系消費金融的自營能力建設成果,差強人意。

有人說,招聯、馬上、興業那三家做起來的時候是行業藍海,有的有好爹,有的有好運氣,那會兒流量十幾塊一個CPA,利率紅線還在36%。

沒錯,他們自營的成功確實有種種客觀因素的參與,但同一時期,這些客觀優勢也被其他同期或更早期的消金公司擁有。

招聯早期確實吃了大量支付寶紅利沒錯,但2015年支付寶把服務窗給出去試水的時候,又有幾家消金公司有這個魄力敢吃這只螃蟹?

馬上下海搞3C的時候,確實是藍海,線下分期產品競爭之激烈,二維碼多到手機店門口都貼不下了,又有幾家撐過了場景分期風險和人海戰?

好多人一直以為消費金融難做是因為業務本身難。

現在看來其實不是。

件均普遍在幾千萬把塊的貸款,跟各行各業的小微和供應鏈金融比起來,能有多難呢?

消費金融公司們,是缺人、缺錢、還是缺一個永恒的風口?

都不是。

答案在根上。

自營難做,不是自營做不起來的原因,助貸太好做,才是自營始終做不起來的原因。

只要習慣了躺下掙錢,就很難站起來做事了。

公司掌舵者沒有做自營的決心,不正視風控和科技等核心能力建設中的問題,永遠不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盡管很多消金公司被互金平臺輸送的資產供養著暫且看起來無恙,但實際不足以應對市場挑戰的基礎能力建設,會使任何一個掌握不到位的B端合作機構,成為全面決堤的風險。

此外,存量客戶的還款意愿變差、銀行的下沉競爭和監管政策的收緊——任何一根稻草,都可以壓倒這匹發育不全的駱駝。

13年了,有太多人,以共同的名義涌入金融改革浪潮,然后以各種各樣的姿勢躺在牌照上活著。

他們高舉金融科技的旗幟,卻從不真正擁抱科技。

他們當中很多人手握權力和資源,卻無法專注業務本身。

是誰忘了初心?

不重要,金融市場化的趨勢已幕天席地而來了。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