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小米科技舉行簽約儀式,小米汽車宣告落戶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小米汽車,這一在萬眾矚目中誕生,吸引各地爭搶的造車項目終于塵埃落定,這也是小米生態版圖中的重要一塊。落戶北京經開區之后,小米汽車能獲得哪些助力,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造車路。
研發團隊初具規模 2024首車下線量產
公開信息顯示,此次簽約的小米汽車項目將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和研發總部,分兩期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產能分別為15萬輛,預計2024年首款車將下線并實現量產。
小米在今年三季度財報中提及,小米汽車項目進展順利,團隊成員已超過500人。而小米汽車的陣容可謂豪華。早在7月初,小米就開始為汽車項目招兵買馬,公開招攬包括數據平臺、車載基礎架構、毫米波算法、前端平臺開發等與自動駕駛有關的人才和傳統汽車制造類人才。
8月底,小米副總裁王翔曾表示,小米汽車的首要任務是尋找超過500名專注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人才。當時,小米已收到超過2萬份簡歷。9月1日,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時,公布了一個豪華團隊,17位造車團隊的骨干成員中16位為小米集團原高管,還有一位有專業汽車行業履歷的外飾設計師李田原,當時團隊已有約300人。有消息顯示,小米從百度以及多家頭部車企挖角了包括技術人員、管理層在內的多名員工。10月底,極狐汽車原總裁于立國也加入了小米汽車,入職汽車部綜合管理部,與市場部一把手秦智帆(小米集團第11號員工)一樣,均屬于汽車部二級部門的負責人,可以直接向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匯報。小米汽車的人才團隊已經基本構建,且自動駕駛相關技術方面是重點,小米智能汽車蓄勢待發。
今年9月初,吉利研究院原院長胡崢楠加盟順為資本(順為資本是雷軍參與創立的投資公司),任投資合伙人,由此拉開汽車圈大佬加盟小米汽車的新帷幕,小米在汽車領域的投資也開始迅速擴張。截至9月底,小米在汽車領域投資了62家企業,其中,智能駕駛領域17家、智能電動領域13家、智能座艙領域6家,僅2021年新增投資的企業就有22家。在構建自身汽車團隊的同時,小米也充分利用資本優勢,加強對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投資,更好地為汽車項目服務。
不過,如今小米落戶北京經開區只是有了初步協議,關于工廠的具體位置、投資及造車資質等問題還未有明確信息。
亦莊區位優勢明顯成智能汽車發展沃土
雖然落戶北京,小米并沒有從北京經開區得到其他造車新勢力亟需的資金支持,但選擇在這里建廠于小米而言意義在于,這里是智能汽車的發展沃土。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北京市政府的領導下,北京經開區將舉全區之力,在市區兩級工作專班的積極推進下,為小米汽車項目做好保障服務,推動項目早開工早投產,協同聯動構建產業生態,積極搶占未來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將小米汽車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民族品牌,為北京建成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科技創新高地做出貢獻。
可以看出,在錯失了蔚來、極星等造車新勢力之后,亦莊對小米志在必得,將舉全區之力助其發展。當然,這并非一句空話。公開信息顯示,北京經開區是北京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高地,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是區內4大主導產業之首。今年前三季度經開區汽車產業已實現產值1466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35%。圍繞北京奔馳、北汽新能源,布局了包括采埃孚、德爾福、海納川等數十家配套企業。雄厚的汽車高端制造基礎為小米的量產奠定了基礎。
北京經開區是北京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是高精尖產業的主陣地,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高端產業片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正在申請的綜合保稅區“六區合一”的政策優勢于一身。歷經近30年的發展建設,北京經開區已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導產業以及新興產業為基礎的高精尖產業發展格局。其中,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已成為帶動全區經濟增長的驅動器和建設高精尖產業主陣地的“排頭兵”。
據了解,北京經開區已建設國創中心、國汽智聯等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共性關鍵技術的策源地;承擔北京市重大戰略任務建設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打造成“車路云網圖”一體化發展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政策高地。
除傳統汽車制造基礎可為小米量產提供支持外,亦莊在智能汽車應用方面頗具優勢。就在《合作協議》公開簽署的前兩天,國內首個自動駕駛收費訂單剛剛在這里誕生,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對外發布了《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亦莊成為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商業化試運行的地區。而商業化試運行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經開區將發揮小米汽車“鏈主型”項目的引領帶動優勢,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核心零部件、車規級芯片、車載計算平臺、車控操作系統等在北京經開區集聚融合發展,并帶動京津冀產業協同。顯然,對于引進小米項目,北京經開區也有更大的期待,絕不僅僅是引進一個整車項目那么簡單。
打造小米智能生態閉環仍需夯實造車基礎
“在汽車產業講求新生態、智能化的時代,科技企業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小米生產智能手機的經歷,為其在芯片、操作系統以及對智能的把控提供了充足的經驗。它在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眾多家居產品上打造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為車家互聯提供了堅實基礎。”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所言,小米在智能產品方面的積累是業內外普遍看好其造車的關鍵因素,而亦莊在推動智能汽車的生產制造,甚至研發驗證方面,無疑更具優勢。
眾所周知,以手機等智能電子產品為起點的小米集團,已經成為智能家居/辦公領域的引領者,其產品涵蓋智能手機,到智能家居、智能辦公的各個領域,形成了全智能生態。而隨著汽車的普及和智能汽車的發展,汽車已經成為重要的生活場景,將汽車的智能化場景與家庭智能化場景實現互聯是智能科技發展的“小目標”。而在小米的智能生態中,智能汽車是最后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用雷軍的話說:“現時電動車已從機械產業轉變為信息產業,加上有同行都已經在做,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
更為關鍵的是,在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營銷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以特斯拉、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為代表的企業把互聯網營銷思維引入汽車交易市場。而在這方面,小米顯然經驗頗豐。“性價比高”“年輕人的第一部智能手機”,是小米集團立足智能手機市場的重要競爭優勢。經過多年積累,小米的各種智能科技迭代升級,其構建的智能生態理念也已經獲得大批粉絲,這為其智能汽車打開市場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坐擁龐大的“米粉”群體,小米汽車自帶流量,是其他很多車企難以企及的,這也是業內外對小米造車抱有很大期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小米此時下場造車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國金證券研究認為,一是缺少整車平臺設計制造能力;二是自身缺乏自動駕駛相關汽車技術積累。后期或將繼續通過投資/并購+內生孵化并進方式補齊短板,建立新長板。現階段,在工廠尚未建設、生產制造團隊缺位的情況下,在智能領域看上去已經有所積累的小米汽車,究竟能否造出“米粉”心中的智能汽車,還存在不確定性。在汽車制造方面,小米還需要繼續打牢基礎,落戶亦莊也只是第一步。本報記者 王金玉《中國汽車報》(2021-12-06 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