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電動汽車天價召回,美國通用汽車與韓國LG集團旗下企業間的“扯皮”終于告一段落。
近日,通用汽車宣布,已與LG電子達成賠償協議。根據協議,LG電子將賠償通用汽車因電池生產缺陷而召回雪佛蘭 Bolt的相關費用,共計1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2億元)。
這筆賠償款基本可以覆蓋通用的召回成本。根據通用的預估,召回相關車型以及修理、更換電池將共計花費大約20億美元。至于LG電子之后如何與LG化學分攤這筆費用,暫不得而知。
LG賠償比例高達95%
賠償協議的簽署,意味著通用汽車此輪天價召回財務上的損失基本上由LG方面來埋單。
據了解,LG集團是韓國最大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之一,核心業務包括消費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家用產品和化妝品,以及通用、特斯拉和蘋果產品所用的電池及顯示器等零部件。LG電子、LG化學都是該集團旗下的知名子公司,且近年來都在汽車領域大舉開拓市場。LG化學是通用的長期電池供應商,其旗下電池業務獨立出去后成為LG能源公司,負責生產電芯,而后由LG電子組裝成電池模塊,交付給通用。
原本良好的合作關系,在通用旗艦電動汽車產品——雪佛蘭Bolt一次次的起火事故后,最終產生了裂痕,且裂痕不斷擴大。通用在去年11月首次宣布召回全部2017-2018款Bolt,以及部分2019款Bolt,共計6.9萬輛。當時的解決方案是更新軟件,將充電量限制在90%以內。不過,之后Bolt依然在發生起火事故。為此,今年7月,通用對上述車輛發起二次召回,直接更換電池組。此后,通用又在8月決定追加召回7.3萬輛2019~2022款Bolt,至此售出的所有Bolt都被納入召回范圍,均需更換全新的電池組。
此外,同樣搭載LG電池的大眾ID.3、保時捷Taycan、奧迪e-tron GT等也發生了起火事故。
三次召回使得通用方面損失高達20億美元,且通用在公告中直接將責任歸咎于LG,認為LG方面提供的電池可能同時存在電池陽極撕裂和隔膜皺褶兩種生產缺陷,增加了起火的風險。為此,通用要求LG方面賠償其召回損失。當時LG方面的表態是:“準備金和召回費用比例將取決于對根本原因的聯合調查結果。通用、LG電子和LG能源正在進行調查。”
從目前公布的最終賠償金額來看,LG方面是過錯方的可能性比較大。當然,也可能是其想盡快平息事件,以免LG能源的IPO進程繼續擱置。據了解,LG能源于今年6月在韓國申請上市初步許可,審查時間一般為兩個月,但根據韓國交易所規定,審查期間出現重要問題或延遲提交數據可能導致審查無限期推遲。而今,與通用的“官司”了結,有業內人士日前透露,LG能源已決定年內按計劃推進IPO。
繼續牽手通用
“LG是通用汽車寶貴和尊敬的供應商,我們很高興能達成這項協議。雙方的工程和制造團隊將繼續合作,以加快生產新的電池模塊。我們預計將在本月開始為客戶車輛進行維修。” 通用汽車負責全球采購和供應鏈的副總裁Shilpan Amin表示。
從通用方面的表態來看,其對于所得賠償金額還比較滿意,且暫時沒有與LG方面“散伙”的打算,畢竟雙方無論是供應關系還是資本關系,都牢牢地綁在了一起。此前,通用與LG化學投資23億美元,以50:50的持股比例在美國俄亥俄州組建了一家合資企業,且合資電池工廠已于去年年中破土動工。此外,雙方還簽署了電池聯合研發協議。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LG方面第一次“出血”了。就在今年2月,現代汽車宣布召回8.2萬輛Kona EV和IONIQ電動汽車,再加上此前的數次召回,總費用約為1.4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8億元)。最終協商后,LG方面承擔了70%的召回費用。相比之下,通用得到的賠償比例顯然更高一些。
對于美國市場,LG化學及LG電子“摩拳擦掌”。鑒于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后大力扶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美國已經被視為繼中國、歐洲之后又一個潛力巨大的電動汽車市場。而LG化學之所以能夠在全球車用動力電池排行榜上與寧德時代一較高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數年前在歐洲市場的布局,而歐洲電動化熱潮也讓其賺得“盆滿缽滿”。LG化學要想在美國復制其在歐洲市場的成功,與通用的和解就是關鍵一步,畢竟美國另一家重磅車企福特已經被其競爭對手SK Innovation“籠絡”了過去,雙方不久前官宣了114億美元的巨額投資計劃。在這種情況下,留給LG化學的選項已經不多了。
(注:圖片均來源于企業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