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教披上“家政”外衣
“雙減”之下,學科類培訓機構被嚴格監管,但一些培訓從業人員借“高級保姆”“住家教師”的形式,換個“馬甲”在市場自由流動。據新民晚報報道,一些家政公司為這部分人員貼上“985畢業”、“碩士”、“英語八級”、“海歸”、“教師資格證”等漂亮標簽,可提供從早起叫醒、上下學接送到學科補習的服務,偶爾也充當司機和采購員。在上海地區,有資歷的老師月薪可以開價3萬元甚至更高。
教育部“雙減”措施落地后,眾多學科類培訓機構先后轉型甚或關停,而家政市場的“高級保姆”卻異常活躍。又是進行學科輔導、又是制訂學習計劃,“高級保姆”們拿著題海戰術和應試技巧,重又出現在孩子們本該休閑的課余時間。無論家政還是培訓行業,無論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家長,全都心知肚明,這是披著家政的外衣做課輔的實質,是在把明面上收緊的學科類培訓轉入“地下”的接力。
“雙減”的目的,是減輕學生的功課及校外培訓負擔。如果培訓行業的管理者和授課人不能正確認識“雙減”的重要性,大搞變異培訓,那就是一邊破壞孩子的科學成長規律,一邊堵塞教育生態的有效疏通渠道。看上去是憑自己教學的本事掙錢,其實依舊在傳導不健康的教育觀,靠鉆政策的空子牟利。
換個“馬甲”搞培訓的,也不只這些單兵作戰的培訓人員,還有不少大名鼎鼎的培訓機構。日前就有媒體曝光,小升初培訓群里“暗語”頻出,個別數學杯賽以召開研學營的名義悄悄展開。大搞變異培訓、暗中違規辦班,都有一定的隱蔽性,給監管增加了難度。9月8日,教育部辦公廳發文強調,對“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7類隱形變異學科類校外培訓形態“一經發現,堅決查處”。接下來,還需要監管部門建立辨別機制、創新監管方式,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讓隱形、變異的違規培訓無處遁形。
“高端家政”的幌子,遮不住搞學科培訓、制造教育焦慮的里子。以“高級保姆”的身份侵占孩子周末及節假日本該休息的時光,是教育功利化的新典型。家長的教育焦慮不該延續,培訓機構也不要再抱僥幸心理。“雙減”政策落地不能走樣,“雙減”威力不容消減。(記者 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