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A股上市公司聞泰科技發布公告,確認交易過戶手續已全部完成,公司間接持有NWF 100%權益,正式“迎娶”這家英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由此,人們不禁要問,聞泰科技為何對NWF“非娶不可”?對汽車芯片“解困”是否有幫助?是否會加劇汽車芯片行業的競爭呢?
收購完成并非無憂
“該筆收購將會有效提升公司在車規級芯片方面的設計、制造能力,從而擴大市場份額。”聞泰科技如此解讀自己的這一收購行為。
NWF是位于英國南威爾士的一家芯片制造商,于1982年創立,已經成為英國的行業第一,目前晶圓的月產能超過3.5萬片,最大月產能為4.4萬片8英寸晶圓,產品主要是應用于汽車行業的多種芯片,其中包括車規級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芯片)、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芯片)、Analog(模擬芯片)和化合物(碳化硅SiC和氮化鎵GaN)芯片等產品。其具備芯片領域開發能力,以及IDM(指從設計、制造、封測到銷售在內的垂直整合制造)能力。
其實,聞泰科技的此次收購并不容易。雙方于今年上半年就曾傳出“緋聞”,但直到7月初才半遮半掩地承認,而且聞泰科技是通過自己旗下安世半導體為媒,花費5.64億元收購了NWF的母公司英國NEPTUNE集團100%股權后,最終實現“迎娶”NWF。但是,這比三年前聞泰科技耗資268億元收購荷蘭安世半導體要劃算得多。
安世半導體是一家擁有完整芯片設計、制造、封測的大型IDM企業,其前身是荷蘭半導體巨頭恩智浦的標準產品業務部門,2016年從恩智浦中剝離,2019年被聞泰科技并購并隨即完成100%控股,這也是當年國內芯片行業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案。
此次成功“迎娶”NFW,已經是半年內聞泰科技第二筆大型收購案例。今年5月,聞泰科技以14.5億元現金完成收購歐菲光相關資產并完成交割,而且聞泰科技與珠海格力創投按7:3比例共同出資。
公告顯示,截至2020財年末,NWF總資產為4470.76萬英鎊(約合人民幣4億元),凈資產為虧損517.73萬英鎊(約合人民幣4648萬元)。其2020財年實現營業收入3091.1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8億元),凈利潤為虧損1861.1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67億元)。
“NWF在后續經營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國內外行業政策、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請廣大投資者注意風險。”作為上市公司,聞泰科技在公告中作出提醒。
“此次收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聞泰科技的汽車芯片市場競爭力,也在業界產生了一定影響,但NWF的規模及業界地位都還不至于因此改變整個全球芯片市場格局。”外界輿論對此有著客觀的評價。
芯片行業備受關注
一次收購雖然不能改變行業格局,卻如鏡子般折射出對汽車芯片求之若渴的行業現實。在全球范圍內,汽車芯片短缺問題自去年以來一直并未緩解,而芯片領域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牽動著行業的神經,甚至一家芯片企業的上市也會引發“全城熱議”。
8月16日,芯片設計企業艾為電子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其發行價格76.58元,而截至當日收盤,艾為電子股價已達到260.8元,漲幅240.56%,總市值達432.93億元。該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汽車音頻功放芯片、電源管理芯片、電機驅動芯片等產品,所有產品型號達600余款,同時擁有專利628件。
而國內多家芯片企業盈利能力也在芯片短缺背景下獲得大幅增長。其中,8月16日,A股上市公司士蘭微發布半年度財報,其中顯示,士蘭微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33.08億元,同比增長94.05%;凈利潤約4.31億元,同比增加1306.52%,實現扭虧。其財報分析,上半年扭虧為盈的主要原因,一是所屬子公司8英寸晶圓生產線、LED芯片生產線基本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出貨量大幅增加;二是母公司芯片產品銷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特別是新產品的出貨量明顯加快。在士蘭微芯片產品中,5G車聯網芯片、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芯片備受矚目。
汽車芯片短缺的大環境下,即使像特斯拉這樣的頭部電動汽車企業也開始“埋怨”自己的芯片合作伙伴。今年7月,特斯拉在華銷量同比下跌70%,創下自去年5月以來的最低值。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更是坐不住了,他不僅在社交媒體上強調了芯片短缺對特斯拉的產能影響,還直接指責了特斯拉的芯片及模塊供應商瑞薩電子和博世抑制了特斯拉的新車生產。“目前問題最大的,是瑞薩和博世。”馬斯克這樣寫道。
被馬斯克指責的瑞薩,其實也是有苦難言。今年3月,瑞薩那珂工廠發生火災,直接影響了車用微控制器(MCU)芯片以及自動駕駛用SoC系統芯片等生產,令多家汽車制造商的芯片供應不足,直到7月才逐漸恢復正常。而零部件巨頭博世,于2018年就斥資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6億元),在德國薩克森州德累斯頓興建晶圓工廠,雖然今年6月已投入使用,但要經過一系列調試檢測試產,要到2022年才能正式量產。
“全球芯片短缺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近日,英特爾首席執行官蓋爾辛格、意法半導體首席執行官Jean-MarcChery等一致認為。還有人預測,隨著這種情況的加劇,芯片代工企業新一輪漲價潮也許在今年第四季度再次到來。
資源集聚漸成趨勢
如今,朝氣蓬勃、魅力無限的汽車芯片賽道上,不僅有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也有不少“老”企業開始擴產。
8月16日,主攻GPU(圖形處理器)芯片的“獨角獸”企業壁仞科技宣布,李新榮(AllenLee)出任壁仞科技聯席首席執行官,專注組織,管理及產品設計端。李新榮在GPU芯片領域擁有超過30年的豐富經驗,此前在AMD的15年中,擔任全球副總裁、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負責AMD大中華區的研發建設和管理工作,他不僅一手構建了一個規模達數千人的研發團隊,還實現了團隊研發能力從單項目到覆蓋“端到端”完整項目流程的重大突破,為AMD的業務拓展做出重要貢獻。
缺芯壓力逼迫之下,特斯拉也加大了自研力度。特斯拉與三星合作研發一款全新的5納米汽車芯片在近日曝光,并將被用于特斯拉下一代自動駕駛計算平臺HW4.0上。據透露,該芯片計劃于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量產。同時,特斯拉研發團隊正在努力轉向更復雜的人工智能(Al)框架,以改善及提升自動駕駛Autopilot的功能。當前,特斯拉所用的自動駕駛芯片,采用的是14納米制程工藝,其單顆芯片的算力可以達到72TOPS,目前車上使用的是兩顆芯片,可以使系統綜合算力達到144TOPS。
其實,聞泰科技也早已開始加大汽車芯片布局。今年4月,聞泰科技耗資120億元在上海新建一座12英寸晶圓廠,該廠將主要生產用于電動汽車的功率芯片。6月,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宣布斥資約45億元擴充產能,同時還啟動了位于英國曼徹斯特的一條8英寸晶圓生產線。目前,在汽車行業,以8英寸和12英寸晶圓的需求為主,其中8英寸晶圓需求占到了汽車芯片需求中的79%,而在這一領域,國產汽車芯片90%以上仍然依賴進口。
外界輿論認為,只有當行業優勢產能集聚,并有針對性解決矛盾,汽車芯片的全球困境才能逐漸“解圍”。在當前全球汽車行業缺芯形勢下,芯片行業的并購正如近來汽車零部件行業所發生的企業收購、合并一樣,行業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將成為適應當前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