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前風向變 經濟日報:上市公司要扛起穩市場責任

發布時間:2023-09-28 08:00:47  |  來源:中財網  

[01導讀][第02頁][第03頁][第04頁][第05頁][第06頁]>>下一頁

導讀:1經濟日報:上市公司要扛起穩市場責任2上市公司密集宣布終止減持計劃3交易所細化標準 違規減持再迎監管“重拳”4節前風向變化,外資試探性買入!5機構密集調研 四季度周期股能否“起舞”?6道達投資手記:周三A股表現超預期 當前仍是磨底行情

1經濟日報:上市公司要扛起穩市場責任


(資料圖片)

公然違規減持、上市首日“做空”自己……近段時間,部分上市公司的種種“迷惑”行為,招致投資者一片聲討,在A股市場掀起陣陣風浪。

投資者的憤怒不難理解。當前市場最緊要的是強信心,最迫切的是穩預期。在黨中央提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大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不管不顧,大肆違規減持、巨量融券賣出,踐踏了投資者信心,無異于讓低迷的市場雪上加霜。這種只顧自己撈錢,置市場大局于不顧的做法,實屬可惡、可憎。

于理難容,于法也有悖。為充分考慮投資者關切,證監會8月底發布減持新規,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但依然有上市公司大股東視規則于無物,頂風作案,暴露出部分上市公司守法合規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法律紅線不容試探,對于這樣明知故犯的企業,唯有重罰重處,以儆效尤。

也有上市公司“不服氣”,認為減持、融券等是一種市場化行為,自己依規行事,卻也招來罵聲,實在冤得慌。誠然,合規減持本身無可厚非,關鍵看減多少、什么時候減。如果在市場震蕩加劇、投資者情緒悲觀之時,依舊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想著自身利益最大化,將投資者關切拋到一邊,這樣的減持必然是不得人心的,其行為也是短視的。試問,一個一意孤行、不計后果套現的企業,如何能贏得投資者支持?一個“竭澤而漁”式圈錢、信心崩塌的市場,哪家上市公司能獨善其身?

資本市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獨贏”思維最終只會害人害己。實際上,正是部分上市公司無視法律法規、無視市場承受能力、無視投資者情緒的無底線圈錢、套現行為,挫傷了市場人氣,動搖了股市賴以存在的信心基礎。

頂風作案、自私自利的上市公司,該長點心了!守規矩、知敬畏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投資者購買上市公司股票,付出的既是沉甸甸的資金,也是沉甸甸的信任。上市公司一定要倍加珍惜和敬畏這份信任,搞好經營、提升業績,忠實履行信披義務,強化誠信契約精神,重視業績承諾履行,堅決不做違規減持、操縱股價、利益輸送等違法違規的事。否則,辜負的是投資者信任,毀掉的是自身榮譽和發展。

守法合規只是底線。擁有大量社會資源、被寄予眾多期待的上市公司,還應在履行社會責任上有更多擔當、更多追求、更多作為。這既表現在努力創造價值、回報股東方面,也體現在顧全整個資本市場大局、維護市場穩定方面。尤其是在股市持續下跌、人心渙散的時候,上市公司應避免任何進一步傷害市場情緒的行為發生,并應想方設法、身體力行地托住投資者信心。

面對震蕩的指數、低迷的士氣,有一些上市公司是這樣做的:主動提前終止減持、積極回購公司股份、豪邁大手筆分紅……言行舉止間彰顯了責任與擔當,給投資者帶來的是信心和信任。這樣的榜樣公司,越多越好。

資本市場是信心市場,而信心需要各個主體去用心維護。作為支撐市場的支柱和基石,上市公司一定要提高認知,算大賬、算長遠賬,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在關鍵時刻將穩市場、穩預期的責任穩穩地扛在肩上。(經濟日報)

[01導讀][第02頁][第03頁][第04頁][第05頁][第06頁]>>下一頁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