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該不該開設戀愛課
最近,武漢大學戀愛心理學課的火熱聽課場面走紅網絡,引發社會熱議。有的人認為戀愛是本能,沒必要專門讓老師來教,而且這種課很“水”,缺乏營養;也有的人認為戀愛課可以告訴大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有益身心健康。那么,高校究竟該不該開設戀愛課,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應怎樣開展呢?
反對
沒必要在戀愛課上耗精力
大二學生 武佳伊
我覺得,大學沒必要開設戀愛課。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在戀愛中的需求不同,在課堂上采用某一套理論或者是某一部分人群總結經驗,進行“指導”,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人。
在有些人的價值序列里,戀愛可能并沒那么重要,與其聽老師講如何經營兩性關系、如何談戀愛,這些人可能更希望和老師一起學習更加實在、真正對自己的學習和未來有幫助的課程。對于這些有志于從事某一事業、不想在關系里耗費過多精力的學生來說,可能并不愿意參與到這門戀愛課中。
一門大學課程的開設,最終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智慧、品格和思維能力。我認為,高等學府應該開設一些能激發人求知欲的課程,而不是在課程名單中出現戀愛課這樣接地氣的科目。就算有人允許它們出現,只怕不少學生會恨時間太少,縱使有三頭六臂,已有的課程都讀不過來,更無暇顧及這種課程的存在了。
戀愛不需要老師專門上課教
大三學生 張柏瑩
愛情、親情、友情的本質都是本能,所以,戀愛并不需要誰來教,而是在一個自我不斷失敗、不斷摸索的成長過程中情感得以成熟。戀愛的能力和觀念和每個人出生之后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并不是教科書和公開課可以一概而論的學問。
戀愛是相互作用的產物。單方面學習、單方面努力,一廂情愿往往難以收獲圓滿的愛情。愛情需要在兩個人的磨合中不斷地豐富戀愛知識,知道如何去愛對方,如何得到對方的愛。如果戀愛都需要模式化,生而為人也少了一份愛的自由。所以,要想真正提升這種能力,應該去實踐,在生活中體會愛與被愛。
大學階段重中之重是學習
大一學生家長 田女士
對于大學生來說,重中之重就是學習,尤其在本科階段,應該好好努力,為將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為談戀愛是一件特別消耗精力、時間和財力的事情,假如孩子在這個階段談戀愛,學習時間勢必要減半,學業肯定會受影響。而且,孩子們都住校,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監督和提醒,思想又不夠成熟和自律,對未來也很迷茫,還沒有學會分配時間和精力,很可能會本末倒置。事實上,真正成功在大學定下自己終身大事的學生太少了,不必急于一時。
“快餐課程”沒多少營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 胡樂樂
戀愛課之類的課程在課程論研究中屬于典型的“麥當勞化課程”——用俗話來說即“水課”。這種課程顧名思義就是低門檻、無多少營養(價值)、學過即忘的“快餐課程”。理性而言,戀愛本身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身心過程,沒有接受學校專門課程教育的人,也能自然而言地遇到戀愛、發起戀愛、接受戀愛、成就戀愛、結束戀愛。而且,即便是接受了所謂的“愛情專家”的一對一秘笈指導,也不能保證一定能有好的戀愛,因為戀愛本身是一種可遇而不可強求的緣分。所以,在大學階段學生還是應該以學業為重,理性看待戀愛課。
支持
戀愛課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
大二學生 汪嘉怡
我認為大學可以開設戀愛課,其真正的意義在于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積極和健康的戀愛心理,從而發掘和領悟愛情的價值。心理課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極為重要。這個社會需要健康、積極、正向的心理導向,需要將在激烈競爭中積壓的消極和厭煩情緒晾曬到陽光下,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師有責任教學生學會面對、學會舒解,引導學生把對戀愛的好奇、對人際交往的恐懼、對婚姻的懷疑搬運到頭腦中進行思考,而不是讓學生獨自存疑,在心中暗自翻攪、循環無解。
開網課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
大二學生 王澤宇
我贊成大學開戀愛課,因為不少同學都很感興趣。也許上了這門課,同學們可以學會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至于形式,線上線下都可以。我甚至覺得,用網課的形式更好,因為這樣既有利于人人參與,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室容量不夠的問題。
如何處理親密關系也需要學習
大二學生家長 何女士
我很支持大學開設戀愛課,在我看來,這門課不是教孩子們如何去談戀愛,而是教他們學習在戀愛關系中怎樣處理親密關系,進而學會自我保護。
我自己是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經常會接待一些未婚的大齡青年,他們學歷很高,最大的困惑是不會處理親密關系、不會談戀愛。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在大學學習階段都沒有談過戀愛,因為家長管得嚴,自己為了學習目標也克制了曾經的心動。其實,戀愛或許就是單純地相互吸引,如果大學有了專門課程去教孩子們,很多孩子可能因此而受益,避免傷害身心。
幫助學生成長的課就應該開
北京科技大學團委教師 崔睿
我們關注的焦點不應該局限于“開不開”“好不好”這樣的討論,而更應該多關注課程內容、教育目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受到的啟發和成長。大學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成長成才,高校開設課程也會有一套科學系統的教學設計,比如教學進度、教學計劃、教學方式等,這些都需要圍繞促進學生成長成才這個總的目標。因此,我們應該更多討論戀愛課講授的內容,只要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就應該開設,而且應倡導多開。
高校聲音
戀愛課補了高校人生觀教育短板
首都師范大學學生處、青年教育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劉艷軍
眾所周知,大學是青年一代塑造科學、健康、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是思維格局構建、行為習慣養成、綜合能力拓展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是青年中最具有朝氣和活力的一個群體,他們的思維方式、格局境界與行為方式往往帶有風向標的意義,引領著社會的發展趨勢與方向。而青年的成長與發展,概括起來說不能回避人生兩大問題或者說兩個場域的挑戰:一方面是學習、事業、理想問題;另一方面是愛情、婚姻、家庭問題。兩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有人曾將這兩個問題形象地比喻為: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但是,現實中兩者在關注程度與資源投入方面失衡的狀況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并由此導致許多問題的產生。
其實,大學該不該開設戀愛課已經是一個不需要爭論的話題,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是我們對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該如何開展。大學生愛情教育課程應該如何定位其學科屬性,應該構建怎樣的學科課程體系,應該如何整合現有的教師隊伍,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和方式,以滿足大學生對于戀愛心理學以及相關的愛情系統理論知識的強烈需求,以及來自權威主流教育渠道系統科學的引導,真正解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帶給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學業、情感困惑。
我們學校一向有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為培育大學生科學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綜合素質、能力做了大量細致而瑣碎的工作,“大學生情愛問題研究”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應運而生,出現在2011年首都師范大學通識課程選修課程體系之中,我們學校也是較早為在校本科大學生系統性講授愛情、婚姻和性健康教育的首都高校。課程內容中所涵蓋并重點關注的諸如:如何處理學業與愛情的關系;如何在三孩政策放開的時代背景下塑造健康的婚育觀念;如何在婚前性觀念與性行為逐漸開放包容的背景下養成科學的性自我保護意識與習慣等專題,往往會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理性的冷靜思考。我們從開課之初直至現在一直秉持的教學理念為:愛情不僅是一種美好的、崇高的、復雜的情感,更是一種能力,能力的養成與發展需要一個漫長且艱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科學系統理論的指導,也需要實踐的不斷歷練與驗證。多年來,很多學生接受了正規、科學、系統,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教育,這門課也深受學生歡迎。
平心而論,什么時候戀愛心理學講座火爆的現象不再成為社會的熱門新聞,就說明高校的這個人生觀教育短板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
人生觀培養不僅局限于戀愛課
北京化工大學黨委學工部副部長 李浚
近年來,大學開設“戀愛課”“理財課”等課程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頻繁登上各類熱搜。這些熱議背后,一方面凸顯了當代大學生在戀愛觀、消費觀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和知識欠缺,另一方面則反映出社會對大學生人生觀培養以及人生規劃的關注。這些都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實際上,對學生開展人生觀教育的方式很多,不僅僅局限于開設戀愛課,就我們學校而言,主要是通過以下三方面實現的。
首先,重視學生自我認知的“沉浸式”教育。我們開展了“德耀北化”系列活動,通過“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鼓勵學生通過與榜樣的交流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學生可以參與學校的“宏德講壇”,聽聽知名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等“談大學、談成長、談人生”;也可以和身邊的“校園青春榜樣”深入交流,看看同齡人的學習和生活;還可以隨時預約“發展咨詢師”,聊聊自己成長中的困惑。學校也會結合不同的時間節點開展專題教育,包括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期間組織心理健康系列活動、“雙11”前夕組織理性消費觀教育、重陽節組織孝老愛親主題活動等。
其次,重視學生規劃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課程體系設計上,學生既要完成心理健康、就業指導、學業指導這樣的必修課程,也可以選修創業教育、生涯規劃等方面的課程。在這些課程里,學生既可以系統學習到學業、職業規劃方面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初步掌握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做好時間管理、壓力應對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此外,每年學校定期舉辦的“學業·職業規劃大賽”“求職訓練營”“生涯體驗節”等活動,讓學生能夠完成一份成長規劃、體驗一次求職經歷、感受一段職場生活。
第三,各類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大學是連通學生與社會的橋梁,既要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更要幫助學生找到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的路徑,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走進對口企業的“生產認識實習”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發展,走進社區鄉村的“雙百行動計劃”幫助學生貼近百姓生活,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更是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如果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那么大學就是一個人成長為社會學意義上的人的重要過渡階段,同時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高校應該將對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滲透到方方面面,“潤物細無聲”地幫助學生們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
專家觀點
僅靠一門課完不成“愛的啟蒙和修煉”
中國教科院研究員 儲朝暉
武漢大學戀愛心理學課場面爆紅,教室里座位坐不下,有的學生自帶板凳,有的學生坐在窗臺上聽,窗外和樓道里也擠得滿滿當當……細細琢磨,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種需求,那就是:一代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輩祖輩捧在手心上,缺少充足的同伴交往。沒有同伴交往也能衣食無憂,不會遇到什么太大的困難,于是他們缺少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欲望、動力、能力、技巧和體驗,缺少同伴交往的快樂感,相關經驗積累太少。當他們進入青春期與異性交朋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缺少那種感覺與能力,在情感上與他人之間有一層隔膜,需要求得幫助予以解決。
在小學、中學階段,學業比拼是很多孩子的生活主題和主要壓力,他們的情緒情感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重視、滿足、成長,到了大學,不少孩子為了追求學業或者說是考試分數,壓抑了正常情感。或許大學階段開設的戀愛課可以亡羊補牢,但只能是杯水車薪,所以,僅僅開狹窄方向的戀愛心理學課,將生動活脫的生活壓縮到一個專業課程的范圍格局太小。
正常情況下,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人才的機構,情緒情感正常的青春少年自然會將它當作魂牽夢繞的相會,完全沒有必要開設戀愛這類課程。當然,學生成長有需求學校就有責任開設相應的課程加以滿足,學生應者如云更顯示出了戀愛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對于那些情緒情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的學生,僅靠一兩所學校開設戀愛課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所有高校看到這個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復雜性,重視這類問題的解決。除了授課,還需要了解具體對象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尋找切實有效而又被青年人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創設更多青年人真誠交往的機會,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解除他們的情感困惑、煩惱,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戀愛觀,學會與別人和諧相處、真誠交往,而非僅在課堂上解決問題。
總之,高校不可能僅靠一門課程就完成對青春期學生“愛的啟蒙和修煉”的引導,青年人需要在與他人相處中才能逐漸懂得自律、自我珍重、明辨是非、保護自己、尊重他人,明白愛的方法、原則和藝術。當然,光高校重視還不夠,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這個問題,特別是家長、老師能夠尊重孩子成長階段的正常交往,重視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幫助他們學會與他人平等交往,提升交往能力,而不僅僅只看重考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