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買遍全球,指尖輕點賣遍世界,由跨境電商遞送出的“進博商機”正為國內國際市場注入更多正能量,越來越多的“進博展品”變成跨境電商商品,走入千家萬戶。
遞送大商機
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數字貿易正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距離進博會舉辦地國家會展中心僅5公里的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橋品匯二期)A棟,日前率先向公眾開放。進博會期間,這里成為今年公眾“擁抱進博首發季”的主場地。
消費者在虹橋品匯不僅能買到歷屆進博會的網紅展品,還能在第一時間購買到第四屆進博會同款商品。而入駐企業則能享受到海關總署等有關部門為進博會量身定制的“展轉保”(展品轉為保稅展示交易商品)和“展轉跨”(展品轉為跨境電商商品)等貿易便利化政策。“這種把倉儲物流、展示展銷和商貿辦公有機融合的‘前店后庫’模式是一種業態創新,受到商家青睞。”上海虹橋國際進口商品展銷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軍表示。
跨境電商與進博會已密不可分。首屆進博會以來,在央地多重政策支持下,跨境電商平臺加速完善進口生態基礎設施、創新跨境新模式、推出降本提效舉措等,為海外品牌入華搭建快車道,持續推動跨境電商市場的快速發展。
阿里巴巴數據顯示,今年天貓國際攜手近千個海外中小品牌參展進博會,1000多款首發新品同步在“雙11”銷售,加速進博會“展品變商品”。京東進口消費報告也顯示,在第二屆進博會上,京東宣布了三年進口品牌商品采購額達到4000億元的采購目標。截至目前,京東的進口品牌商品采購額已超過3100億元,有望超額完成任務。
“受益于進博會的溢出效應,一些電商平臺加快布局跨境電商業務,且成效明顯。”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浩興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跨境電商能夠充分融合國內國際線上線下的商品與服務、文化和消費等,正加快形成促消費合力。”
共享大市場
中國正成為全球跨境電商交易的主要市場。
全球化智庫近日發布的《B2C跨境電商平臺“出海”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和美國目前是全球跨境電商的主要平臺方所在國,也是全球跨境電商交易的主要市場。全球約有26%的企業到消費者(B2C)跨境電商交易發生在中國大陸,中國超過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排名居世界第一。
另據尼爾森IQ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范圍內傳統外貿以及實體經濟均遭受較大沖擊,而中國出口電商憑借高度靈活性,逆勢實現超20%的高速增長。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巴基斯坦、菲律賓、巴西三國電商流量同比增幅超230%。
在談及跨境電商市場蓬勃發展的原因時,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安光勇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疫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外市場的面對面貿易和交流。在這種情況下,跨境電商提供了比較理想且高效的溝通工具。再加上政策層面的保駕護航,使得企業紛紛布局跨境電商業務,市場迎來發展新機。”
此外,“電商平臺依托大數據與傳統制造企業合作,建立產銷一體化體系,相關平臺跨境電商業務的日益成熟,也為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趙浩興表示,市場蓬勃發展也激發了數以萬計的中小微創業者,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參與全球數字經濟。
“我覺得跨境電商的市場紅利期剛剛開始,通過進博會等大型國際展會上跨境電商‘云參與’方式,市場潛力有望加速釋放。”趙浩興表示,比如,今年舉行的非洲產品電商推廣季,就是通過電商直播的形式,推動非洲的柑橘、咖啡等特色產品走進中國千家萬戶。
政策大利好
我國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與政策紅利和制度開放密不可分。近年來,國家有關層面通過加大跨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通關便利,為跨境電商快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推力。目前,全國擁有10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覆蓋30個省(區、市),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
而《“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也于不久前正式落地。規劃提出,到2025年跨境電商交易額達到2.5萬億元。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倡導開放共贏,支持跨境電商和海外倉發展是“十四五”期間商務部門的重點工作。目前,我國已與22個國家建立“絲路電商”雙邊合作機制,共同開展政策溝通、規劃對接、產業促進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商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在地方,也有越來越多的跨境電商創新業務加快落地:網購保稅進口業務落地濟南章錦綜保區;鄭州海關依托退貨中心倉助力跨境電商持續健康發展;江西九江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經開區產業園正向全鏈條的跨境電商產業綜合體邁進;杭州首創“保稅進口+零售加工”進口新模式,實現面向消費者零售、定制化銷售……
不過,快速增長且日漸龐大的市場交易量背后,也為跨境電商企業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對資源的掌控和調度能力帶來了新考驗。
“人才、產品力與供應鏈是未來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趙浩興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在人才方面,平臺運營需要比較專業的人才,特別是對國際貿易人才要求較高,而目前人才培養渠道較為有限;在產品力方面,進軍國際市場的產品存在一哄而上的現象,但要想有市場競爭力還是應該優選高品質高服務的產品;在供應鏈方面,部分市場主體還面臨著倉儲成本高、物流配送協同水平低及供應鏈金融服務發展滯后等痛點,整個產業供應鏈數字化升級仍需進一步推進。(記者 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