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到城市 開齊到開好
——安徽以智慧教育為突破口推進教育優質均衡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神州行
連續急轉、盤旋,順著蜿蜒的山路,記者一行終于來到大別山腹地——安徽省金寨縣湯家匯鎮瓦屋基村列寧小學。
與人們慣常對山村小學的想象不同,列寧小學學生手里拿著嶄新的平板設備。講臺前的屏幕上滾動著學生的名字,隨時、隨機,每名學生都有被教師提問的可能。
金寨縣被稱為“紅軍搖籃、將軍故鄉”,走出了59位共和國開國將軍,也曾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是優質教育資源最難抵達的山區。然而,2019年底,金寨實現了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班級平板設備全覆蓋。
這僅僅是安徽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從鄉村到城市,從助力開齊課程到開好課程,從完善硬件配備到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安徽教育信息化走出了一條信息化推動教育發展的進階之路。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徐靜平說:“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以智慧學校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通盤謀劃,創新機制,完善硬件建設,抓好實際應用,加快深度融合,推動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出堅實步伐。”
雪中送炭,惠及每個孩子
見到楊羅小學校長畢輝的那天,正值周五,也是他一周中最忙的日子——除課后延時外,還要上6節課。
位于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的楊羅小學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目前在讀學生90人,教師9人。“5個年級5個教學班,每個班12門課,9名教師根本不夠,每名教師除了教一門主課外,還要上幾門其他課程。”畢輝說,教師結構性缺編十分嚴重。
楊羅小學面臨的困境在當地不是個例。除了語數英有科班出身的教師外,其他如體育、美術、綜合等科目,都沒有專業師資保障,“可以開齊國家課程,但無法開好國家課程”。
2020年6月,楊羅小學智慧課堂系統部署安裝完畢。智慧課堂人手一個平板,可以一鍵下載資源,也能實現師生的及時交互。先進的教學方式讓畢輝非常興奮:“現在好了,教師們都知道通過智慧課堂平臺找課件、找資源,這些課怎么上心里有了底。自己不會的,就讓智慧課堂頂上。”
截至目前,安徽在線課堂為4000多個農村教學點開設了70萬節課,涉及音樂、美術、英語等8個學科,受益學生33萬多人,有效解決了教學點課程無法開好和教師結構性缺編等難題。
鄉村是安徽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起點。在“通盤謀劃、省級統籌”的背景下,《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2年)》出臺,明確到2022年實現教學點智慧課堂全覆蓋,鄉村普通中小學全部達到智慧學校建設要求,城鎮中小學基本建成智慧學校。
為此,安徽在2018年確定金寨為全省智慧學校建設整體推進試點縣。如今,在金寨很多鄉村學校,記者看到的不僅是在線課堂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初級應用階段,還有智慧教育融入教學個性化定制、促進學生“五育并舉”等深度應用的場景。
在推進智慧學校建設中,安徽建立了智慧學校建設資金多元籌措機制,統籌整合各類教育相關項目資金,引進社會資本投入。按照政企合作共建共管模式,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建立政企工作常態化聯系機制,定期研究會商協議框架內的建設與應用問題。
以金寨為例,該縣有很多教學點,只有一名教師,教兩三個或十幾個孩子。在這樣的地方建設智慧學校,不僅投入成本大,成效也難凸顯。企業在進駐時往往只想在中心校投入智能化設備,如此一來,那些分布在偏遠地區的教學點怎么辦?
金寨縣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盧萬勝說:“我們在與企業談的時候就明確了‘先啃骨頭再吃肉’的原則,參與中心校建設的同時一定要建設10個教學點。”
安徽之舉,正是“照亮每一個孩子夢想”的生動詮釋。2020年底,安徽32個縣2090所小規模學校全部完成智慧學校建設,以信息化助力鄉村教育振興,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應用為王,提升教學質量
2020年初,蚌埠市率先開展市級統籌的智慧學校建設項目,覆蓋六區三縣875所學校6292個班級。面對首批智慧課堂設備的進駐,懷遠縣淝南鎮中心學校校長徐柱很興奮:“學生能夠先一步接觸到科技化產物,不僅能為其拓寬視野,更打通了城鄉教育的壁壘。”
“從來沒想過這樣先進的技術能這么快出現在鄉村學校。”談及智慧課堂,該校語文教師楊瀾贊不絕口,“系統中搶答、隨機選人等互動功能,讓學生倍感新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此外,針對語文、英語課文的朗讀,學生可以跟隨機器原音進行練習,系統自動打分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發音,創設了標準的語言學習環境。
而在數學課上,之前難以呈現的知識點畫面也能通過畫面演示等功能輕松展示。不僅如此,針對課程知識點與學生掌握情況,系統可生成個性化知識圖譜,從而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靈活調節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課堂檢測,也能輕松找到自己知識點掌握的薄弱環節,進行自我修補和完善,提升學習效率。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在安徽全面推進,多點開花。
2017年8月,合肥八中建成安徽首個智慧校園實踐基地,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智慧課堂體系。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布置作業、批改試卷,迅速收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每個階段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評判學生狀態。
在教育部第二批智慧教育示范區的蚌埠,一所中學的智慧課堂班更是因智慧教育聲名遠揚。2017年,蚌埠實驗中學在雙向自愿選擇的基礎上從七年級新生中選取200名學生,組建了4個信息化課改實驗班,即智慧課堂班。第一次摸底測試,4個班級總平均分與普通班級幾乎持平。隨著智慧課堂在各學科的常態化應用,實驗班的優勢逐漸顯示出來,與普通班級慢慢拉開差距,總平均分也穩定高出普通班20—40分。校長王強說:“因材施教進一步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教師能夠及時獲取學生的課堂練習,基于大數據分析準確把握班級學情,有針對性地教。”
與此同時,豐富線上教學資源這一基礎性工作也一直在穩步推進。安徽省電教館副館長李紅兵介紹,目前,安徽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資源容量已達588TB,總訪問量突破8.8億人次。2020年疫情期間,省級平臺的資源集聚顯示了巨大優勢——統一組織全省3400多名骨干教師、680多名技術教師,選取160多個錄制場所,錄制了5033節線上優質課程,覆蓋各學段、各學科、各版本教材,實現全省800多萬名中小學師生“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2021年,安徽又組織錄制5264節線上課程。截至目前,全省智慧課堂累計開課493萬節。
數據教研,助力教師成長
教師行為是推動教育信息化走深走實的主體。隨著課堂的改變,更深層次的變化正悄然發生。
最直觀的是備課方式的轉變。金寨縣列寧小學校長馮學濤也承擔著數學學科的教學任務,現在幾乎每堂課都會借助智能化設備備課:“以前我們找資源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搜索、整理上,現在設備里就有豐富的資源。”
數據也在幫助教師上出更好的課。合肥市蜀山區做了這樣一種嘗試:在評課環節設立教學目標科學性、教學環節有效性、教學時間合理性、師生活動適切性的四維觀察框架,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平臺,通過數據抓取和建模,對課堂教與學進行對比分析。“可量化的數據報告,讓我重新審視課堂,發現教學癥結所在。”琥珀小學教師葉玲玲上完公開課后感慨,“以前不知道自己的課有這么多問題,看到數據報告才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按照傳統的評課路徑,教師們只會從體驗感出發,使用一些較為模糊的詞,如很好、較好、不好等來評價一節課。至于這從哪里體現,應該如何改進等均缺少科學量化的遵照體系,也難以說服人心。”頤和佳苑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錢梅娟表示,如今,教師們不僅知道別人上的課為什么好,更知道一些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出現的原因,改進的路徑也有了科學的遵循。
“一節課反復上三次,每次都有一個十幾人組成的評教組為課堂細節做評估量化,再將此與骨干教師進行橫向對比,課堂效果、教研質量自然提升。”蜀山區教體局教研室主任李德山說。
教師開展教研工作的方式也變了。蜀山小學教師王群觀摩了的葉玲玲的課,一節課下來,他覺得葉玲玲的教學有條不紊,是一節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好課。但是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顯示在師生行為互動上,學生活動偏多且師生活動交換程度較低;在師生語言互動上,常規提問遠高于創新提問。這說明本節課是由教師問題驅動學生回答,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太理想,探究能力受到限制。對照著數據報告進行教研,在集體教研的過程中,年輕教師也有了“話語權”。
數據報告呈現的清晰的結果讓教師們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為改進教學指出了明確的路徑。90后教師侯田和美認為,觀察數據為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可遵照的、可學習的分析路徑。
不僅如此,安徽還依托教師發展評價系統和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建設與應用,診斷教師學習發展需求,開展精準培養培訓。應用教師大數據,形成教師畫像,支撐教師精準管理,支持教師評價改革。
個性定制,賦能“雙減”推進
“雙減”背景下,怎樣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怎樣設計個性化作業?顯然,離不開大數據的精準分析。
實現更精準的教學和個性定制作業,需要全面準確的教學反饋,通過學業數據采集和教學過程性數據分析,教師能夠更全面地得到教學評價反饋和學生學情反饋。
對合肥六中物理教師周勛來說,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和個性化學習手冊的到來解決了曾困擾他多年的教學難題。
通過練習發現學生階段學習的知識薄弱點是大練習的精髓所在。因此,周勛對待練習冊中的每一題都格外認真,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學生們聽。盡管如此,每次講解完,依然會有不少學生拿著畫滿問號的練習冊找他詢問。面對學生的困惑,周勛也犯難:“明明我講得這么細,為什么學生還是不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
隨著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深度介入,全場景伴隨式對學生學情數據進行采集,每次大練習后,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都會為周勛提供從班級到個人不同維度的分析報告,幫助周勛進行講評練習以及作業設計。
對周勛來說,個性化的數據分析幫助他改正了積存多年的教學弊病。“教師在面對多個零散知識點時,往往容易形成就題講題的誤區。但現在依托于多種數據分析,就能找準學生共性錯題背后的真正原因,讓教師能夠直擊學生薄弱點,開出精準‘藥方’。”周勛說。
除了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的精準分析外,大數據平臺為“雙減”賦能還體現在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和課后服務的提質增效上。
在合肥,借助“市級民辦教育信息管理系統”,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也與數據平臺進行了有效結合。通過對校外培訓機構的信息采集,與工商“紅盾”信息平臺的對接共享,實現對全市校外培訓機構的動態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此外,合肥在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時也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2021年,“合肥市中小學課后服務平臺”上線,通過一站式的課后管理系統,引入多方課程資源,落實常態化監管,助力各校課后服務工作全面升級,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截至目前,該平臺已覆蓋全市12個縣(市)區400多所中小學校。(記者 夏越 俞路石 俞水 任赫 郭馨澤 曹金玥 方夢宇 王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