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立法喚醒全社會的教育責任
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意味著家庭教育從此有了法律依據。這部關乎千家萬戶的法律將對家庭、學校、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本刊約請各方專家進行專業解讀,并將推出系列深度報道,敬請期待。
“促進家庭教育的最佳途徑是支持家長”“從合法家長到合格家長,僅有愛和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習教育常識”“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對需要幫助的父母”“父母應當有教育者的職業角色意識”“中小學、幼兒園應該是家庭教育指導的主渠道”“各級師范大學要像重視思政課一樣重視師范生的家庭教育專業知識普及”……10月27日,在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組織召開的座談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委員會的大部分委員和應邀與會的相關專家,圍繞日前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展開熱烈討論。
明晰育人目標: 家庭教育要發揮獨特功能
《促進法》第二條明確了家庭教育的定義和功能:“本法所稱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云曉指出,《促進法》讓家庭教育正本清源,讓家庭教育擺脫了作為學校教育附庸的地位。他認為,我國家庭教育的學?;瘍A向一直以來是教育生態中的災難,家庭教育應該有的獨特功能和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邊玉芳非常認同孫云曉的觀點,她說:“《促進法》明確了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關于兒童怎樣做人的教育。在關于‘家庭責任’的相關內容中,也提到了家庭和父母要注重培養未成年人的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她強調家庭教育重在生活教育,在內容、方式、手段上都與學校教育不一樣,在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人格養成方面,家庭教育有自己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優勢。
“家庭的育人目標應該是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而不應該是現在普遍存在的唯分數論。”寧夏銀川市第一幼兒園園長張欣從幼兒園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增多談到了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新疆伊寧市第二十三中學黨總支書記馮犁認為《促進法》是對剛發布的“雙減”政策的有力支持,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家長對于家庭教育的功能應該有更清晰的認識。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耿家莊小學校長趙永忠認為,《促進法》和“雙減”政策,都指向學生的發展權,指向立德樹人這個根本。“‘雙減’后孩子和家長的負擔的確減輕了?!洞龠M法》的制定,使家庭教育有了法律政策和行為依據,但真正落實還需要各方面協同,任重道遠。”
落實家長責任:父母須在學習成長中提升教育素養
《促進法》明確了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委員會主任張志勇認為,這是《促進法》的最大貢獻之一。他認為,應大聲呼喚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人教育角色意識的覺醒,主張父母應成為具有專業素養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家庭教育終身實踐者。
家長如何更好地落實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責任?與會者從不同角度各抒己見,均認為家長要樹立家庭教育角色意識,要通過學習具備一定的教育專業素養和科學的教養方法,才能更好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孫云曉說,此次家庭教育立法最后定名為《家庭教育促進法》,體現了對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人的尊重。“《促進法》對家庭教育的內容、方法、原則等都有全新的界定,在履行主體責任的過程中,父母的教育素養是否得到提升成為關鍵因素。”
他認為,新時代父母的核心素養應該包括榜樣、陪伴、尊重、支持、成長等。他還主張應該給父母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不能把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歸因于家長。
人民政協報教育周刊主編賀春蘭結合自己作為一名母親的經歷談到,家長需要不斷學習自我提升,“我是教育學專業出身,但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經歷時,仍然感到自己作為一名家長還有很多需要補課的地方”。光明日報社《教育家》雜志主編王湘蓉認為父母需要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走進孩子的內心。“比如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如果有改變,忽然出現失眠、不思飲食、不愿社交等現象,可能是出現抑郁或焦慮等精神心理問題的信號。父母如能敏銳觀察到孩子的生活細節和異常行為,也許能預防一些青少年極端事件的發生。”
與會者不約而同提到了父母在履行家庭教育責任時言傳身教和陪伴的重要性。東北師范大學的于冬青課題組深入解讀了《促進法》中關于家庭責任的內容,指出“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潛移默化,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等條款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和互動性等特征,高質量陪伴可以在父母和孩子間建立緊密的情感聯結。
四川省德陽市岷山路小學倡導每周六為“家庭日”,提倡父母在陪伴中讓孩子感受溫情、發現樂趣。校長郭恒霞提到家長自我成長有三個方向:一是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并科學引導,做孩子人生的第一教師;二是通過言傳身教做孩子的第一榜樣;三是共建和諧親子關系,做孩子的第一伙伴。
協同各方支持: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康麗穎認為,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家庭、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是這部法律的立法要義之一。如何充分發動政府、學校、社會各方力量,給予家庭教育有效和有力的支持,這也成為與會者關注的重點議題。
《促進法》對各級人民政府如何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服務,建立健全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作了具體規定。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鹿永建建議政府作為促進家庭教育發展的主體力量之一,一是要主動作為,二是要注重實效,三是要有所不為,讓公權力真正成為促進家庭教育發展的因素。
如何建立家校社協同機制,為家長提供切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明認為,學校、幼兒園要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之中,學校要整合利用資源,構建專業隊伍,也可以與社會相關機構開展合作。對此,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曹瑞補充道:“家校協作要同心同向同行,首先在育人觀上要從‘小我’向‘大我’轉變。”
“要讓家庭教育指導成為新職業,建立行業標準,規范家庭教育服務人才市場。”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治芳認為,《促進法》明確了中小學校、幼兒園等不同主體在促進家庭教育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在當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職業缺失、標準課程缺失的情況下,探索學校主導的協同育人模式,讓教師成為家庭教育指導的行家,成為新的挑戰。
《促進法》鼓勵高等學校開設家庭教育專業課程,支持師范院校和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加強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浩英說,家庭教育無論是作為師范專業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還有專業人才的培養,均需要引起重視和大力發展。“要讓家長得到切實有效的幫助,實現自我終身成長,還需要大學和研究機構將理論落地,對百姓進行普適性宣傳,對家長進行科普和具體實用的方法指導。”
最后,與會人員在如何大力宣傳落實《促進法》上達成共識,這不應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責任擔當。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來關注和參與家庭教育,促進全方位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真正給廣大家庭提供服務與支持,讓每個家長都能依法履行自己的教育責任。(記者 楊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