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賣貨有那么難嗎?
“佛媛”虛假營銷賬號被清封后,社交平臺上的各種“媛”們卻并沒消停下來:不過,無論是以離婚人設,還是買菜人設、辣媽人設出現,大多數以賣貨為終極導向。
濃妝艷抹、衣著暴露、名包名表,動輒赤手空拳身價過億、人生贏家友情玩票,再加上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不知所云、文不對題的文案,套路使多了,網友們已經可以3秒“鑒媛”。
“媛媛”不斷,但可沒有源源不斷的韭菜可以反復收割。想來,做網紅、騙流量,再將流量變現的路已經非常“內卷”。
然而,既然為了賣貨,就不能好好經營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嗎,非要立一個浮夸虛假的人設嗎?
要有清醒認識的事情是,賣貨是個職業,叫做網絡營銷師,甚至“種草”也是一個被相關部門認證的新職業。既然是個職業,它就有對從業者技能的要求。
提到賣貨“種草”,薇婭和李佳琪是當之無愧的頭部選手。有數據顯示,在“雙十一”預售日的直播中,李佳琦團隊累計銷售額達106.53億元,薇婭團隊累計銷售額達82.52億元,兩人直播間的總銷售額接近190億元。
試問,是什么讓人們在直播間不停地剁手“買它”呢?總結下來無非選品好、價格低、有針對性、能說到受眾心里。而這看似簡單的銷售秘笈,所需要付出的是全年無休地帶著幾百人的團隊選品議價,不斷地復盤直播修正表達節奏。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產品,對比總結,再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建立彼此之間的強連接。
這個職業沒那么簡單,需要付出的遠比大多人想象的多,不是靠炫耀、靠人設、靠轉發現成文案就能“喜提XX”的。如果賣菜的分不清空心菜和菠菜,賣衣服的不了解客戶體態樣貌,賣保健品的明知道不過是安慰劑也吹噓其效果,就想著成網紅、吸流量,這買賣成不了,至少不會長久。
當然,最近無論是各種“媛”還是批各種“媛”的人,有意無意間助長了“媛媛不斷”的現象,也有殃及河魚之勢。不乏有人真的愛美、愛自拍、愛分享好物,甚至有那么點人人都有的小虛榮、小炫耀,曬在媒體上只是為了自娛自樂。筆者認為,只要初心是好的,就沒問題。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找到潛在客戶,特意去制造一種假象,或者投其所好,那就要好好思考一下,這種已經“撲街”的營銷方式,是否真的能帶來經濟效益。
其實,這個被反復討論的話題,核心在于,很多人認為漂亮、富有這些本身就自帶流量,炫耀是可以變現的。而在筆者看來,活得漂亮,不是打扮得漂亮、不是話說得漂亮,而是真真正正、踏踏實實地經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要是想賣貨,那就一門心思地研究產品、維護客戶,做好售前售后,任何職業都很難讓人一夜暴富,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才是正道的光。(記者 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