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設通識課程?大學如何進行“通識教育”?

發布時間:2021-10-31 14:56:1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大學如何進行“通識教育”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在《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中,提到大學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他引用海倫·凱勒在1904年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大學教育激活了我的思維,開闊了我的視野,賦予了我真知,讓我重新認識了世界”,他認為海倫的這些話“道出了本科教育的真諦”。

作為通識教育的積極倡導者與推動者,博克主張,在大學教育中學生除了課堂學外,還應該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管樂隊、合唱團、話劇社、舞蹈隊、校報社、文學社、社區服務中心、政治俱樂部等,在這些絢麗多姿的舞臺上,“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是因為通識教育在“開闊學生的視野,突破專業教育的狹隘,培養融會貫通、見識廣博的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不過,博克也注意到,在如何開設通識課程、如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方面,各大學之間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他列舉了美國大學通識課程的四種類型,或曰四大流派。第一大流派是提倡經典名著課程,即選擇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經典的著作供學生仔細研讀。第二大流派擁護概論課程,即提供大量概論課供學生選修,其內容涵蓋各大重要學科和領域,如西方文明、科學、技術、價值觀等。后起的第三大流派主張圍繞幾種主要的思想方法組織通識課程,即人類如何理解自身以及周圍的世界。第四大流派支持指定選修課程,即要求所有的學生在幾大領域,諸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各選修一定數量的課程,以確保學生知識的廣博

這四種類型的通識課程設置均有利有弊。如指定選修課程具有易操作也易管理的特點,它只要求學生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領域中各選修一定數量的課程,修滿一定的學分就行。這類課程允許學生自由選課,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課程,也可以慕名去選擇一些知名教授的課程。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學的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的積極,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中去。然而,其弊端是很少有學生知道究竟哪門課程最有利于發展自己的智力,自由選課也就并不意味著學生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課程。學生選課的目的比較復雜,有些學生會選擇簡單的課程,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其他活動。有的學生盲目跟風,還有的學生則帶有一定的功利,希望為以后找工作或進入研究生院學做準備。

另外,指定選修課程還存在課程目標定位不清的問題,這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尤為突出。“要喚起商科或文學專業的學生對化學、生物學或地質學的興趣,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它要求課程設計者在內容選擇上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要求教師具有出色的課堂駕馭能力。”但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門課程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博克認為,指定選修課程若想在大學里成功推行,需要具備三大條件:“首先要有一批盡心盡責、愿意花時間為學生提供咨詢的老師;其次要有一群天資聰穎、學動機強烈、有‘全面發展’欲望的學生;最后要有一組精心設計、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熱情的課程”。在這方面,除布朗大學等極少數大學,具備上述條件的大學寥寥無幾。

經典名著課程模式的優點是可以通過與名人對話、智者交流和仁者溝通,啟迪學生思考人之存在、社會組織、物質世界等根本問題。名著課程使學生“與圣人為伴,與經典同行”,最終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然而,這一看似很有價值和意義的模式,卻因其增加了教師的負擔而受到多數教師的抵制,因為教師需要開設專業課,要帶研究生、搞科研,根本沒時間顧及通識課程,這也是老師們不愿意上名著課程的原因。學生方面抵觸更為突出,因為他們認為名著課程的范圍過于狹窄,面對那些與現實社會毫無聯系的“古色古香”的經典名著,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棄申請計劃。

至于概論課程模式,設計者的初衷是開設“涵蓋各大領域,內容豐富,加之名家名師的精彩演繹,可以全景式地向學生展現人類文明的進程,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學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態,因為“該類課程往往空洞無物,泛泛而談”,學生對這類事實的知識通常是學得容易忘得也快。

博克認為,雖未找到達成通識教育目的的一套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案,但在大學進行通識教育是必須的。如果沒有通識教育,許多學生在四年的學中,將很少有機會接觸到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基本的知識。與其糾纏于運用何種模式,倒不如從根本上來尋求一個解決之道,那就是增強通識課程的師資力量。只要有大批才華橫溢的教師加入,自然科學課程、歷史課程或文學課程將成為學生大學生涯中最難忘的課程之一。(記者 馬建紅)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