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教育局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工作指引

發布時間:2021-10-14 08:45:22  |  來源:廣州日報  

訪談父母 規劃三餐

“雙減”后學校作業“少量高效”、各具特色

“雙減”加減法

日前,廣州市教育局制定印發了《廣州市教育局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新學期,新作業。“雙減”之后,廣州市各中小學在作業類型、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變化。記者走訪觀察到,大部分學校都布置了更“少量高效”的書面作業和多樣化的實踐作業,進一步提高作業質量;在落實分層、彈布置作業方面,學校也各出心裁。

廣州實驗中學把研究型中學的理念和“雙減”背景結合,推出研究型作業,通過“四大優化設計”,即過程設計、彈化設計、分解型設計、情境類設計,優化作業管理,提升作業質量。

情境作業重實踐

過程設計,即各科突出“過程、訓練”,反對終結試題化練

化設計,要求各科突出知識→能力的作業研究,分層分級,做到彈選做。強調作業從知識層級向能力跨越,并且注重分層設計,自主選擇。例如,布置學生用“醞釀”“欣欣然”“黃暈”這三個詞圍繞校園景色這一主題寫一段100字(200字、300字)的短文。這樣的作業設計從詞義記憶、理解到運用,完成了從知識到能力的躍升,同時尊重孩子的差異,分層選擇不同的字數加以完成,凸顯彈化特點。

情境類設計強調在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且指向關注社會與實踐這一更廣闊弘大的情境。例如,要求結合“關注身邊的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完成以下具體任務:

1.請回家后與父母做一段訪談,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

2.結合訪談,談一談自己對于珍惜現實生活的認識;

3.走訪老人院,看看不一樣的人的生活狀態,把自己的真實感悟記錄下來。

這道作業的設計,需要孩子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體驗、提升。從身邊熟悉的父母親的訪談,再到對陌生的孤寡老人的觀感,在拓展的情境中真正實現學科知識的運用與學科育人目標的達成。

在作業設計上,華康小學也強調培養學生在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周末,教師會布置體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融學科、體驗作業,如讓學生規劃一日三餐:如何分配金額、搭配食材營養,學生會在實際情景中運用數學、科學知識,還能走進菜市場、走進社會。假期,學校則引導學生進行融合學科的項目式學,或完成一些需要在周期內進行的作業,如觀察植物等。

特色作業促興趣

“雙減”后,為落實分層、彈作業,大部分學校都為學生提供必做和選做作業,必做作業注重鞏固課內所學知識,選做作業則注重拓展課外;同時,各學校積極研發特色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華附黃埔實驗學校(下稱“黃埔華附”)確定基礎作業、發展作業和特色作業三種作業類型。學生完成基礎作業后,可根據學科興趣,自選發展作業。校長李彥軍解釋,發展作業屬于“定不定量”的分層作業,“就像體操里的自選動作,我們不規定量,只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自己去找合適的練材料,老師提供一定指導,做到‘營養均衡’。”

黃埔華附的特色作業則在節假日、周末進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注重課外拓展與學生興趣調動,如收集描寫月亮的詩歌、了解英語禮貌用語和漢語禮貌用語的區別、搜集“1、0、-1的故事”等。

在廣州開發區第二小學,每科固定布置20分鐘左右的必做作業,并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布置選做題,如課外閱讀等;同時也布置發展作業、特色作業。發展作業鼓勵學生結合學科特點,在課外發展興趣,其中教師的指引和鼓勵很關鍵。以語文學科為例,發展的能力在于聽說讀寫,教師便設計闖關,以獎勵標識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背誦古詩:如學生通過“向家長背詩、同學互背、老師抽背”三道關卡后,可獲得“背詩小達人”獎章。在特色作業方面,則會給學生布置“走讀廣州”等融合歷史、語文學科的實踐作業,或開展“數學小講師”等全校參與的主題比賽,以實踐激發學生學內驅力。

分層作業重拓展

廣外知識城實驗小學也注重作業的拓展。如在學朱自清的課文《背影》時,教師布置了解朱自清生的作業,為“作者拓展”;讓學生搜集其他描寫背影的文章,為“情感拓展”;搜集帶有感嘆號的文章或表達,則為“符號拓展”。校長吳大海介紹,“拓展作業具有開放,以語文學為例,可以讓孩子擴充語言表達量和知識量。”

把控作業難度和分層作業,需要了解學生學情。在這方面,華師附中番禺學校則引入科技,分析學情,分層教學。該校初一學生運用智慧紙筆設備完成作業,客觀題由系統批改,學生可獲及時反饋。教師也可在系統上實時獲取題目對錯率等作業情況,并直觀地了解每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根據作業結果,給學進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練,同時及時優化和改進教學。

疑問“日日清”

在學生作業輔導方面,目前大部分學校以課堂、課后托管兩個場景為主。

在黃埔華附,目前課堂教學以整體教學為主,個別輔導為輔;在校內課后托管中,則以個化輔導為主,教師及時督促,爭取達到學生當堂達標,學疑問“日日清”。校長李彥軍表示,學校在尋找合適的線上臺,為學生和老師搭建答疑窗口,“但從實際來看,教師當面輔導答疑的效果好于線上指導。”學生在校內解決問題,回家便可完成預型作業,帶著問題上課,“先學后教”,提高效率。

指引中提及,統籌安排教師輪流開展免費在線互動交流答疑及個別輔導,實際上學校也早已有類似做法。開發區二小教學處主任曾海清介紹,時數學老師會根據家長反饋,針對學生不懂的知識點,錄制解題小視頻;英語教師會錄制范讀視頻,供學生跟讀;語文教師則會在線上提供范文指引和梳理,回答學生寫作文的疑問。“只要學生遇到問題,在線上找老師,老師肯定會回答。”

此外,許多學校也注重加強作業的及時指導,讓學生基本在校內完成書面作業。開發區二小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課堂,爭取每堂課留5-10分鐘,給學生在堂上做作業,特別關注學有困難的學生。在廣外知識城實驗小學的課后托管中,有的學生早早寫完了作業,就可以看課外書。教師看到有學生開始看課外書,則可以過去批改學生寫好的作業,做到即時講解錯誤、了解學生學情。

作業關鍵詞

過程

突出“過程、訓練”

分層

布置學生用“醞釀”“欣欣然”“黃暈”這三個詞圍繞校園景色這一主題寫一段100字(200字、300字)的短文。作業設計從詞義記憶、理解到運用,完成了從知識到能力的躍升,同時尊重孩子的差異,可分層選擇不同的字數。

情境

讓學生規劃一日三餐:如何分配金額、搭配食材營養,學生會在實際情景中運用數學、科學知識,還能走進菜市場、走進社會。

拓展

在學朱自清的課文《背影》時,教師布置了解朱自清生的作業,為“作者拓展”;讓學生搜集其他描寫背影的文章,為“情感拓展”;搜集帶有感嘆號的文章或表達,則為“符號拓展”。

發展

在課外發展興趣,以語文學科為例,教師設計闖關,以獎勵標識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背誦古詩,學生通過關卡后可獲獎章。

融合

布置“走讀廣州”等融合歷史、語文學科的實踐作業。

家長:希望“雙減”下孩子能保持良好成績和學狀態

“校內‘吃飽’,就不去外面折騰”

戚女士的孩子今年上五年級。新學期,孩子書面作業“減量”了,多了運動、做家務的作業,在她看來,這類作業能讓孩子全面發展、培養健全人格,同時能夠輕松完成,孩子也高興。同時她也表示,如何讓孩子在完成學校布置的藝術欣賞與實踐、體育鍛煉、家務勞動與社區服務等類型的作業后,能夠真正達到鍛煉能力、開拓視野的效果,關鍵還在家長的引導。“在家勞動和興趣發展,基本都由家長跟進,這些作業的完成效果與家長的重視程度掛鉤。”

戚女士還表示,作業“減量”對有自主學意識的孩子較為“友好”,但對學慣較差的孩子來說,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現在,她家孩子常常在校內就能寫完作業,但她也有擔心,“我現在也會檢查孩子的作業,作業少了,也擔心孩子不能保持成績和良好的學狀態。”

一年級家長王先生對于孩子沒有書面作業,則既開心又不踏實。在孩子上幼兒園時,他已經被小學家長打過預防針,母/父慈子孝,其樂融融的日子,從孩子上小學那天就會結束,心梗的幾率會大大增加,沒想到孩子上小學后,居然沒有書面作業。“這跟我想象的有些不太一樣。”王先生笑說,看孩子帶回來的作業本,他常常會忍俊不禁。老師會讓孩子畫一幅畫,來描述當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寫一句話圖說,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鍛煉了觀察能力、繪畫能力、也復了拼音和漢字。其他作業還有讀課文、玩卡片游戲、做小實驗、跳繩、撿樹葉、畫畫,孩子都做得很開心。而不踏實的是,他不知道孩子會不會太輕松了,是否要送去周中的培訓班“加餐”。“指引里提到分層作業挺好的,也希望老師能多布置一些拓展作業。如果孩子在學校內能‘吃飽’,我們就不去外面折騰了。”王先生說。(記者 劉曉星 林欣潼)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