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網課代刷不只是技術問題
有媒體報道,網絡付費刷課在部分大學生中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2019年至2020年,全國范圍內購買刷課服務的學生超過790萬人次,刷課數量逾7900萬科次,刷課下線代理人超過10萬人,其中大多數是在校學生。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表明,大學生網課代刷亟待治理,引導大學生回歸對學業的敬畏和重視迫在眉睫。
網絡付費刷課橫行,反映了幾方面的問題。首先是一些網絡課程的品質短板。一些網絡課程節奏慢、時間長、效率低,不具有吸引力,形式枯燥單一,視頻中的教師和屏幕前的學生相對割裂,缺少互動,難以共情。由于有學分的規定,部分學生只得投機取巧地找人代刷。這也是互聯網教育的弊端之一:網絡雖然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打破時空阻礙,讓教育隨時隨地進行,卻存在疏遠師生的風險,使屏幕兩端的人不在同一個維度思考和活動。
其次反映了部分大學生的惰性和浮躁,對課程缺少應有的敬畏之心和珍惜之情。當網課與自己想象中不符,就變相逃課甚至請人代刷,這反映出學生不具備高效的時間管理能力,缺乏靈活變通的應急處理能力。殊不知,很多被學生輕易代刷掉的網課,都是名師大家的智慧結晶。而連考試都代刷的行為,則反映了學生對課堂和考試紀律的蔑視。
再其次反映出現在對網課的監管還有待加強。一是技術保障有待完善,為確保網課是由學生本人完成,可加入人臉識別驗證和隨機互動檢驗等環節,減少代刷的可乘之機。二是打卡軟件有待優化,有些體育課程軟件不完善,導致記錄不準確,存在學生白跑的現象,最后只得無奈代刷,這種技術漏洞應盡量避免。三是違規處罰有待明確,任何有害網絡信息安全的行為,都應得到明確和嚴懲。
因此,加強網課治理,杜絕代刷行為,引導大學生回歸學業正道,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網絡課程設計,提高網課質量。一方面打造兼具趣味性和學習性的精品網課,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刷課變為主動學習。豐富網課的形式,適當增加互動環節,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避免線上課程成為單一的播放視頻,降低學生從網課中逃離的可能性。同時要對網課的時長嚴格把控,量質結合、雙管齊下,與線下課程形成優勢互補,既發揮網課突破時空限制的長處,又杜絕網課泛濫,講求效率。
第二,加強網絡監管,增加網課人臉識別和實名制驗證,并和學籍信息相匹配。追究刷課產業組織者的責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上予以規范。學校則應出臺監管和處罰機制,嚴格管理,肅清不正之風。對發現有違規刷課者,相關信息記入個人誠信檔案。同時,加強網絡安全監管,從技術層面對投機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第三,強化學生對學習的敬畏和重視,這也是關鍵的一點。要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使他們提升認識,端正態度。完成學業,是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不應因課程形式和難度而差別對待。不論必修課還是選修課,不論線下課還是線上課,學生都應嚴肅對待、認真完成。教育信息化時代,我們既要享受信息爆炸的利好,又要避免信息混雜的弊端,要充分利用技術深入、持續學習,而非利用技術漏洞逃避、消極學習。網絡時代,大學生只有秉持信念、堅定方向,才能不被信息洪流所沖散,才能乘著巨浪迎風而上。(記者 彭妮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