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熱議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
讓技術為教師發展提供更好助力
頭戴VR眼鏡,北京外國語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費舒含進入了一個“架空”時空。
嚴肅的評委,交頭接耳的觀眾,都是逼真的3D情境。費舒含正在北外演講虛擬仿真課的課堂上,體驗真實演講比賽中的每一處細節。
作為2018年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唯一的試點高校,北外已進行了3年的探索實踐。今年9月,教育部印發通知,決定在北京大學等單位實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工作。
在日前召開的試點工作總結交流會上,記者觀察到,眾多高校正在努力回答好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挑戰,讓技術為教師發展提供更好助力的新答卷。
截至目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已經開設了101種外語專業,其中有很多是非通用語種。教學資源匱乏、使用者少,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大困難。
“像斐濟語、湯加語,這些語言在自己本國都沒有一本字典,中國學生的學習難度更大。”北外教師楊莉芳介紹,借助已經建成的全球語言文化VR實驗室,學生可以擺脫練習對象有限、對話情境缺乏的語言學習困境,不必和教師預約對話練習,就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相當于有一個職業代理、經紀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師完成很多重復性的工作,大幅度地提高效率。”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表示。
除了技術的輔助功能之外,人工智能如何在更深層次推動知識創新、改革教師教學,引起了與會者的討論。
“能不能在知識的碰撞中,產生新的知識,這是人工智能促進教學改革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說。
在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胡俊看來,當前,人工智能主要是和知識要素相結合,是相對靜態的,而要促進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需要動態的、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要利用好人工智能進行教學科研,需要高校教師提高人工智能素養。為教師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提供專題化的培訓機會,是專家們對此提出的建議。北外已經建立了教師智能發展平臺和教師智能素養提升平臺。
“教師應從現在開始就去接觸和應用,并且跟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發現更多的教學創新可能。”南開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杜雨津表示,當前,人工智能在各地各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的應用程度不一而足,已經有大量的學習資料和資源散落在互聯共享的高教系統中,不管學校是否啟動了相關建設工作,窺見時代“潮向”的教師都應該行動起來、實踐起來,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應用探索更多的路徑和可能。(記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