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精準導航 上海學前教育資源和服務更加優質
“早上好!體溫36.9℃,今天應該多喝水呀。”每天早晨,靜安區安慶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會與晨檢機器人互動一番,成為校門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表面上看,原本依賴保健醫生經驗進行的晨檢活動,在機器人的數據支撐下變得更加高效、科學,還增添了幼兒晨檢的樂趣。在更深層面,推進本市幼兒園100%應用智能考勤,實現市、區相關平臺數據的互聯互通,能及時掌握全市在園幼兒出勤動態、病事假情況、傳染病篩查動態及早離園原因等,科學實現幼兒手足口、腮腺炎等傳染病預警,為幼兒健康成長精準護航。
落實“幼兒優先發展”理念,上海學前教育系統正以“數字化轉型”為催化劑,重點建設“幼兒來離園智能管理”“幼兒入園招生全程網辦”“幼兒健康常態監測”“幼兒在園戶外運動監測”“科學育兒指導精準服務”“托育機構全流程管理”等應用場景,促進學前教育資源和服務更加優質。
發現數據的“秘密”,促進幼兒實現運動自我管理
“我的汗巾都濕了,卡路里上面的數字肯定爆掉了!”“我只有39卡,連汗都沒有出”“你看看我頭上的汗,我有100多卡呢!”“為什么我也有100多卡了,可是一點感覺沒有呢……”日前,在靜安區安慶幼兒園,囡囡們在運動后把小腦袋湊到一起,對著運動手環上顯示的卡路里數據,唧唧喳喳地分享道。
“原來數字和我們每天的運動是有關系的呢!多動動,消耗的卡路里就越多;多走走,步數就會變多;心跳太快的時候,就像看到紅燈啦!要停一停,休息一下!”一名小朋友開心地說。
園長溫劍青說,通過這些數據的記錄,孩子們能逐漸發現運動時的心跳速度、出汗程度與消耗掉的卡路里之間的關系。
讓手環上的數據“會說話”,引導幼兒通過發現數據的“秘密”,形成運動自我管理意識,教師也在讀懂數據后迭代教學技巧,這是上海學前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數據“說話”,實現更精準兒童健康干預策略
孩子是否喜歡每天的運動內容,哪些運動器材是孩子最感興趣的,運動量是否適宜……在楊浦區翔殷幼稚園,大數據能給出答案。園長孫昳麗介紹,幼兒園曾經讓五名體育教師同上一堂體育課,課后幼兒們的手環數據顯示,有一個班級幼兒的運動量不達標。可見,教師對體育課的組織與活動實施,將直接影響幼兒運動的質量和強度。
“幼兒園每天有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每年也有定期的幼兒體質監測,但是戶外運動究竟落實得怎樣,體質數據又有哪些變化,以往并沒有客觀的數據來支撐。”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學前教育信息部副主任茅紅美介紹,未來,這些幼兒身上的數據都將成為“幼有善育”的重要支撐。
比如,上海將運用智能鞋環、徽章、臂環等穿戴式多功能設備及其監測分析系統,記錄幼兒的步數、運動距離、卡路里、運動時間(計步傳感器)、室外時間(光度傳感器)等數據,對幼兒智能化運動軌跡進行監控,并對兒童視力、肥胖、身體活動量、身高等數據進行個性量化分析,觀察幼兒每天戶外活動中一小時運動時間的達成情況及其體質體能健康狀況,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也將據此得出、推進。
營養膳食,為了幼兒健康成長的初心和溫度
孩子們茁壯長大不僅僅需要“在陽光下奔跑”,“吃”這件事也很重要!哪些家庭的孩子性格好?其中一個指標竟是“父母一周能和孩子吃三頓以上晚餐的家庭”。所以,有老師說得直接:食育并非“吃飽”這樣簡單。
一段時間來,普陀區萬里城實驗幼兒園小五班的陳老師發現,每天午餐的蔬菜都是“最不受歡迎”的。如何引導幼兒吃蔬菜?陳老師先發了調查表,在家長的配合下了解幼兒們吃蔬菜的情況,調查數據顯示,芹菜、菌菇和蘿卜是孩子最不喜歡吃的蔬菜。
進一步調查后老師們發現,孩子們對這些蔬菜的“本來面貌”很陌生。陳老師就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去菜場買菜,主動尋找發現這些平時自己不喜歡吃的蔬菜,重新認識它們。漸漸地,陳老師發現,不吃蔬菜的幼兒越來越少了。
為了準備孩子們的午餐,廚師叔叔阿姨又做了哪些準備呢?日前,在園長媽媽的邀請下,萬里城幼兒園的幼兒們走進了廚房間。點點說:“廚師叔叔切黃瓜,要切很多很多,很累的。”邑邑說:“蒸飯格很大很重,需要兩個人來幫忙。”諾諾說:“蒸米飯的蒸箱很燙,廚師阿姨的工作有點危險,但她還是做得很熟練。”這是園所“光盤行動”食育的一次創新體驗。此外,幼兒園還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幼兒早餐設計比賽。園長葉冠鴻說,為幼兒提供全天候的營養膳食絕不僅是食物本身的營養均衡,還包括幼兒對飲食味覺、健康生活習慣與態度的養成。
如今,幼兒園里“小胖墩”的比例明顯下降,家長和幼兒也因為一起去超市選材、制定菜單等活動增進了親子關系。為家庭帶養人提供全天候營養膳食指導,是本市學齡前兒童“幼有善育”民心工程“豐富家庭科學育兒指導”中重要的項目,培養孩子建立“健康飲食”習慣,這份兒童時期形成的飲食態度有望呵護他們的一生。(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