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汀泗橋去花紋山星星竹海的路邊有一塊碑,碑上只有一個“彭”字。傳說曾有一位彭姓長工年老后,無償燒茶供過往路人解渴。這位長工去世后,人們懷念他,給他立碑。由于大家只知道這位長工姓彭,不知其名,只好在碑上刻一個“彭’字。后來當地人將立碑這一帶地方統稱為彭碑。
在彭碑路下有塊豬婆地,住著幾戶張姓人家,其中就有張相堯四兄弟。張相堯一家靠種田為生,他感到食指浩繁,田地有限,決定外出闖蕩。他安排二弟和三弟留守家中繼續種田,帶著四弟張春恒到漢口謀生。通過同鄉介紹,張相堯買了一條“扁擔”,在漢口新碼頭自己當起了碼頭工人。叫四弟張春恒到藥鋪當學徒,學做生意。
“張萬順”所在的漢正街
張相堯勤奮苦干,歷時數年,稍有積累,于是在沙湖開起了張春林藥鋪,交四弟張春恒負責經營。清咸豐三年(1853 年),張相堯又從張春林藥鋪抽資,在漢口大夾街怡步巷內開設萬順福“收貨店”,做“打過活”生意,收整殘次,轉手配缺等經營活動。這年,四川有個老板運 12 船藥材來漢,忽然家中報信,說太平天國軍攻打四川,家中店鋪已毀,逐急忙趕回家照應,將12船藥材全部送給萬順福收貨店,只要回家的盤纏。張相堯由于有了 12 船藥材做資本,生意越做越大,改牌為“張萬順拆藥店”,正式經營藥材拆零批發業務。由于專做軍隊藥材的咸寧人劉豐泰經營失敗,張萬順接管了所有軍藥生意。軍藥生意容易取得較高利潤,到清光緒年間,張萬順拆藥店在漢口的拆藥行業中便成了42
頭牌,每年的營業額占整個行業半數以上,與沙市、重慶、老河口、河南禹縣、湖南湘潭、廣州等地藥材行號均有業務往來。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萬順拆藥店流水額達紋銀10萬余兩。張萬順拆藥店門上有這樣一副對聯:
萬事不求人,是乃大術也;
順心方稱己,豈曰小補哉。
道出了他的經營作風:見俏不趕,見滯不丟;松在人前,漲在人后;貨真價實,誠信經營。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之后,張相堯相繼又開辦多家店鋪,還在漢口怡步巷開設了鼎泰、恒豐、德裕三家錢莊,形成了張萬順一條街,使得漢口人將怡步巷改名為萬順巷。張相堯隨后又在咸寧的汀泗橋、官埠橋、賀勝橋、柏墩四個鎮開設福順、福順春、萬昌、萬順福四家典當。在漢口以外開設了十一家分店,其中有仙桃鎮的萬順信,賀勝橋的洪順正,麥旺咀的萬順德,分水咀的萬順乾,嘉魚的萬順城,馬口的萬順慶,麻洋潭的萬順仁,羅田縣的 萬順興,彭市河的萬順福,花園的萬順義,小河鎮的萬順義等。業務范圍北至駐馬店,東至安慶,南至羊樓洞,西至石首,成了遠近聞名的巨賈。
(文字來源:《清代咸商》劉世鳳 著 編輯:孟涵 責編:陳妮娜 編審:熊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