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與通脹之辯|當前聚焦

發布時間:2023-05-10 14:51:24  |  來源:中財網  

2023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平穩開局,但是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

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性回升,但較疫情前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與2022年全年增速持平,但分項數據顯示投資邊際收縮;三是出口增長超預期,但可持續性存疑。


(資料圖)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要理性客觀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宏觀政策不宜過早退場。對于近期中國通脹形勢的判斷,以及下一步宏觀政策及工具的選擇,如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是什么、是否有必要降息等問題,與會專家給出了不同意見。

經濟平穩開局但恢復基礎不牢

2023年一季度,我國不變價GDP同比增長4.5%,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2.2%。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但是恢復基礎不牢,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

一是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性回升,但較疫情前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接觸型服務業消費需求明顯回升,汽車和通訊器材等耐用品消費形成拖累。消費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傾向共同影響。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仍低于疫情前水平,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為5.1%,低于2015-2019年平均增速8.8%,并且消費傾向還有待進一步恢復。

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與2022年全年增速持平,但分項數據顯示投資邊際收縮。從三大類投資來看,一季度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增速較上年末分別回落0.7、2.1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降幅收窄了4.2個百分點。雖然房地產銷售數據顯示出“小陽春”,但從百城宅地成交面積、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持續負增長來看,房企資產負債表仍在惡化。反映投資預期和投資復蘇的核心指標——民間投資增速繼續下行,從2022年末的0.9%下降至2023年1季度的0.6%。

三是出口增長超預期,但可持續性存疑。一季度我國美元計價出口金額超預期同比上升0.5%。其中,對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增速下降,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增速分別為-17.0%和-7.1%;對東盟出口相對有韌性,出口增速升至18.6%。短期內,出口面臨全球經濟下行的周期性壓力,在長期內,出口又可能面臨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等結構性壓力。

低通脹之辯

2023年3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速降至0.7%,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自2022年10月以來連續6個月位于負值區間,引發市場討論,甚至不乏通縮論調。

本次研討會上,部分觀點指出,中國目前面臨的是物價下行的壓力,并未達到通貨緊縮的標準。通貨緊縮有嚴格的定義,通常是指物價總水平持續下降,觀察經濟周期一般在半年以上,并且通常伴隨著貨幣收縮和經濟衰退,中國并不符合上述定義要求。有專家認為,理解當前物價下行壓力需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物價存在季節性波動,往年3-5月物價環比通常為負值,9月以后物價環比開始上升;二是過去十年以來,我國物價漲幅不大,這背后與強大的生產供給能力有關。

不過,也有觀點提出,一般情況下,物價指數不能反映商品質量提升等因素,以此為基礎計算的通貨膨脹率往往會被高估。中國的CPI處于低位,PPI從2012年開始已經有71個月為負增長,這種狀態需要引起注意。

與價格下行趨勢不同,一季度M2同比增長超過12%,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和人民幣貸款規模都超出市場預期,貨幣增長并沒有導致物價上漲。

對于金融數據與價格數據之間的趨勢性背離,有專家認為,從貨幣到商品價格可能存在兩個漏損渠道:一是疫情造成的超額儲蓄,即實際儲蓄與按照正常趨勢推算出的理論儲蓄之間的差值。按照疫情前十年歷史趨勢推算,疫情三年期間居民超額儲蓄共計約5-6萬億元。二是企業投資意愿不足,這表現為企業定期存款同比增長加快。

也有專家指出,M2更多體現為貨幣的價值貯存手段,由此M2上升并不直接導致物價上升。M1與物價聯系更為緊密,要觀察中國是否會出現通脹壓力,需要看M1是否突然增長,M2和M1的差值是否縮小。目前,中國的M2和M1的差值仍在擴大,因此從貨幣供應角度看,不能說中國面臨通脹壓力。

對穩增長政策的思考和建議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不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盲目樂觀,宏觀政策不宜過早退場。對于穩增長的應對政策及工具選擇,與會專家提出了不同意見,主要聚焦于以下兩方面:

其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是什么?

一種觀點認為,以投資推動增長的方式不能舍棄。這種方式有成熟的政策框架和工具,財政金融部門之間配合熟練。其中,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仍然存在一定空間,財政部門應加大一般公共預算對基礎投資的支持力度,形成經濟良性循環。

另一種觀點認為,最重要的是恢復和擴大內需、提振信心。刺激投資的方式雖然駕輕就熟,但是繼續擴大投資的空間在收窄,且投資邊際效率在下降,還可能帶來債務攀升等問題。因此,當前宏觀政策的重中之重是積極有效擴大內需,出臺提振信心的政策,包括優化完善企業紓困政策、加大對小微企業金融支持、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創造擴大就業崗位、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等等。

其二,是否有必要降息?

有觀點認為,現階段降息作用不大。一方面,經驗表明,降息對需求刺激效果有限,并且目前名義利率水平已經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另一方面,當前大企業貸款利率遠低于中小企業和城投平臺,降低利率可能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另有觀點認為,政策利率仍有下行空間。降息并不是完全指讓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政策利率仍可進一步下行。一方面,降息的有利之處在于,不僅能夠降低企業和居民部門的債務成本,而且能夠提高資產估值。與結構性貨幣政策相比,降息是“無偏”手段,不會帶來扭曲。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名義利率和價格都處于較低水平,但是影響居民和企業經濟活動的真實利率(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仍在上升。當前條件下,降低真實利率有利于鼓勵投資、減少儲蓄,讓需求恢復至合理水平。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