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飛行半年,如何抵擋太空環境腐蝕?長期“泡”在海水里的港珠澳大橋,如何做到屹立不倒?4月24日是第14個“世界腐蝕日”,在廣州黃埔“中國科學院科普進校園灣區百校行”首場科普講壇活動現場,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韓恩厚詳解了“腐蝕”這門學科與國家重大工程以及人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
防腐蝕技術有七大類,涂料涂裝、耐蝕材料和表面處理占比位于前三。“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如何增強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的橋墩的耐腐蝕性能,保證大橋壽命?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了‘高性能防腐蝕涂料+陰極保護’以及原位檢測等防腐蝕技術并成功應用,與國外建設同類大橋相比節省了2/3的鋼材。”韓恩厚說。
韓恩厚還介紹,針對航天器所處的太空環境中空間原子氧腐蝕、冷熱循環、輻照老化等因素,我國自主研發的鎂合金防腐蝕技術,在實現航天器重量控制的同時,防腐蝕性能突出,自神舟五號飛船被首次采用以來,已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等多個重大任務中被采用。
2020年,韓恩厚在廣州黃埔創辦了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大力推進新技術的研發與落地,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韓恩厚透露,在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中,為了滿足輸水管道設計壽命對防腐蝕性能的要求,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開展科研攻關并于2021年建設了試驗段,效果良好,相關技術將在工程大規模建設階段投用。
“廣東工業發達,對防腐蝕技術的需求旺盛,研究院努力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韓恩厚舉例說,研究院與清遠一家上市公司合作,對用于汽車制造的鋁合金/鎂合金材料進行技術升級,大大提升其耐腐蝕性與力學性能,技術成果已在企業落地。
“做科研就像‘種莊稼’,種子種下后需要時間成長,并且需要灌溉、施肥等長期的投入。”韓恩厚說。據了解,目前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擁有一支大約110人的研發隊伍,隊伍中擁有博士以上學歷的成員超六成。未來,研究院一方面將聚焦國家需求,為“上天入海”等重大任務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則瞄準廣東經濟社會與產業發展所需,部署一批科研課題,力爭縮短研發周期,盡快產出成果。
“中國科學院科普進校園灣區百校行”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等單位聯合舉辦,致力于宣傳科學家胸懷祖國、甘于奉獻的精神,充分發揮科技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記者:卞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