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復墾復耕“堵點”!梅縣區全面推動撂荒地整治工作

發布時間:2022-04-26 09:42:46  |  來源:南方日報  

在梅西鎮宜塘村,一臺挖掘機正在對棄耕山坡地進行復墾整治,經過清表去亂、土壤翻新,昔日荒廢的土地被整治成整松軟的農田,荒地即將重披綠裝,煥發活力。

宜塘村原本雜草叢生的撂荒地播下了希望的種子,這是梅縣區撂荒地整治的一個縮影。

保護耕地,固本惠民。眼下,梅縣區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抓好并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采取多形式加大撂荒地復墾利用,全面推動撂荒地整治工作,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保障糧食安全。

撂荒地披綠裝

任務分解到村穩定糧食種植面積

一陣“轟隆隆”的機械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在梅縣區的田間地頭,遠處拖拉機的轟鳴聲回蕩在山間,一派繁忙復耕的景象;處的,秧苗泛綠,一片勃勃生機。

自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以來,梅縣區各鎮復墾撂荒地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一片片雜草叢生的荒地變成可耕種的良田。

“土地整好后,我們就鼓勵群眾去種水稻、玉米這些比較有季節的作物,計劃在6月份之前把作物全部種植好。”宜塘村黨支部書記張繼云說。

同樣在梅西鎮永福村,當地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撂荒地摸底統計,并結合實際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打通復墾復耕“堵點”。

“我們先統籌現有資金把要復耕的路先修回去,把道路水利弄好,然后把荒草地復墾后,咨詢村民耕作意愿,如果村民無意愿耕作,我們就組織其他種糧大戶或者有意愿的農民來復耕。”永福村黨支部書記李永生說。

據悉,受耕地地力條件差、勞動力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梅西鎮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現象。為全面清理長期閑置撂荒土地,梅西鎮多措并舉,截至目前,該鎮實地核查出1316畝撂荒地,已整治465畝。

走進白渡鎮悅來村,一排排翠綠的秧苗為眼前這片撂荒耕地披上了綠色的新裝。為喚醒沉睡土地,悅來村“兩委”鼓勵和引導撂荒農戶通過村集體、合作社流轉土地,并通過連片規模化種植,讓農戶從產業發展中得益。

“目前公司在悅來村承包了200畝左右的土地,種植客家的絲苗米。給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村民干農活之余增加自己的收入。”梅州悅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葉斌說。

白渡鎮副鎮長陳志新告訴記者,為確保今年的糧食安全生產,現已對全鎮撂荒情況進行全面摸排,確定工作任務,任務分解至村,由駐村團隊和村“兩委”干部共同抓落實。

梅西鎮、白渡鎮是梅縣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開展撂荒土地整治、防止“非糧化”持續攻堅行動的一個生動寫照。

當前,梅縣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通過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扎實開展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土地產出效益,穩定糧食種植面積。

梅縣區農業農村局種植管理股負責人李建基表示,針對當前農村撂荒耕地情況,該區采取多項措施加快推進復耕復種。例如,對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取消地力補貼;撂荒二年以上的,要求農戶自行復耕,或簽訂委托書引進企業、能人進行規?;洜I。

當前,梅縣區正在制訂獎補政策,對各鎮(高管會)、村(居)委復耕復種和農業經營主體或農戶土地集約流轉進行適度糧食規模經營的,給予支持補助。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擴大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繼續加強田間管理,做到增產增收,使糧食生產達到規?;?、產業化,提高種糧效益。”李建基說。

突出黨建引領

凝聚干群合力因地制宜盤活資源

基層黨建如何引領鄉村振興,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梅西鎮采取掛圖作戰的形式。

“我們每天對撂荒地復耕復種的情況進行排名,由駐村領導負責,相關職能部門配合。”梅西鎮黨委副書記劉龍才介紹,該鎮對每一塊圖斑進行現場核實,進行網格化管理,通過大力發動群眾、政策宣傳進入每家每戶、積極引進鄉賢企業、種植大戶等,推動對撂荒土地進行集約化整治。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壓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責任。

當下的松源鎮田野上,目之所及滿是長勢喜人的葉。半個月后,全鎮約7000畝葉將迎來今年第一輪采摘。可誰能想到,這里兩年前還是一片荒地。

“這148畝土地,是我從5個村民小組共100多戶人手里承包來的,花了半年時間開荒開路。現在上半年種葉,下半年稻魚共作。”松源鎮楊閣村黨支部書記丘玉峰說。

在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過程中,松源鎮按照“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果則果”的原則,積極盤活“沉睡資源”,2021年復種耕地2555畝。

漫步在梅縣區白渡鎮創樂村村道上,一旁大片的綠色蔬菜基地映入眼簾。“好在村干部牽頭集約并租給企業種植蔬菜,既盤活了土地,我們還能從中獲得收益。”創樂村村民宋伯一邊說,一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一畝地每年租金有600元,還可以在基地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收入增加了不少。”

但是,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凝聚發展合力并非易事。“最初鎮村落實網格化責任,駐村干部、村民小組長,對每一農戶、每一塊荒地進行跟蹤落實。由村級預先投入經費完成了耕地三通一,集約整合耕地,再由村黨組織直接面向企業接洽合作項目、簽訂協議,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增強入駐發展的信心。”創樂村黨支部書記宋達先說。

據悉,創樂村集約整合撂荒耕地的成功案例,實現了增加村民、村集體收入,以及撂荒地復耕復種的三贏效應。目前,該村已集約整合128畝撂荒土地,引入公司建成蔬菜基地,可為46戶村民每年增收6.2萬元,村集體每年增收4.3萬元。

發展富民產業

開拓特色種植讓撂荒地變“增收田”

在畬江鎮葉華村,記者看到村民林叔正在用機器對這片撂荒土地進行起壟,為甘薯苗移栽做準備。據了解,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地,如今集約這片荒地打造為甘薯種植示范基地,采取“稻薯輪作”的模式,并優先聘請困難群眾到基地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

“現在整合了30畝左右,目前早造種稻谷、糧食,晚造種番薯。”畬江鎮葉華村黨支部書記楊遠球說,下一步會把附的撂荒土地全部整合起來,與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一起努力,引進企業做大產業。

畬江鎮黨委副書記、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朱北辰表示,通過村村結合逐步發動村民對這些撂荒土地進行盤活,同時采取預集約的方式,把規模化的土地形成規?;臉说兀缓笠M項目,進行全程跟蹤。

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重點工作之一。因此,梅縣區在抓好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的同時,要讓撂荒地效益最大化,著力推進土地資源變資產、企業資源變生產力、農民變工人,逐步帶動有勞動力的村民參與到種養產業中,實現集體收益與村民收入互促互進、共同提升。

除了“稻薯輪作”的模式,梅縣區還在“特”字上做深文章,積極探索特色種養殖,例如丙村鎮溪聯村的“稻魚共生”,畬江鎮成山村“稻鴨共生”。

畬江鎮成山村引進公司,對當地200多畝撂荒耕地地進行重組流轉,發展立體生態種植養殖項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來到畬江鎮成山村,放眼望去成片成片都是綠油油的秧苗,科技特派員現場指導種植戶,將2000只鴨子趕進稻田,一群可愛的小鴨子在水稻田里正歡快覓食。

“我們在這里進行‘稻鴨共生’,是綜合種養的模式進行試點示范,根據田塊狀況,當前是草生長最快的時期,也是放鴨子的最佳時期。”梅縣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廖國英說。

據了解,“稻鴨共生”在這種立體種養環境下,鴨子能夠清除田間的雜草、吃掉害蟲,同時水稻又能為鴨子的生長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和良好的棲息條件,形成良的生態循環。目前,該農場已完成將800畝的水稻和其它經濟作物的春耕種植。

“感覺很新穎,值得我們嘗試,這鴨子放進去可以吃草、吃蟲子,然后一只鴨子又能賣50塊錢左右,相當于又增加了一個收入。”種植戶葉姨說。

下一步,梅縣區切實擔負起穩定農業生產的責任,抓實抓細當前春季農業生產工作,確保完成市下達的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38.68萬畝和省下發15畝以上疑似撂荒耕地復耕任務。

關鍵詞: 春耕種植 糧食安全 農業科技 因地制宜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