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遭遇了“黑色星期一”行情,滬指大幅超過5%,并失守3000點整數關口。港股恒指下跌近4%,且最終失守20000點整數大關,可見這個周一的股票市場走勢確實并不樂觀。
滬指單日下跌超過5%,在今年以來也是比較少見的市場現象了。如果從最近兩年的時間來看,本周一的這根長陰線可以與2020年2月3日的市場行情進行比較。不過,2020年2月3日,滬指單日大跌達到7.72%,隨后卻出現止跌回升的走勢。這一次,滬指又一次出現單日跌幅超過5%的走勢,但可否形成中期低點,卻仍然存在一些變數。
兩年前,A股市場出現單日大跌超過7%的走勢,主要受到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影響。在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春節后股票市場出現集中拋售的壓力,導致股票市場的非理性下跌。不過,那一次市場的調整卻顯得比較短暫,經歷了2、3月份的筑底走勢后,A股市場很快走出了一輪震蕩上行的行情。
兩年后的今天,疫情反復或多或少影響著市場的投資情緒。但是,與兩年前的市場環境相比,目前A股市場所面臨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壓力。但是,從投資情緒的角度出發,兩年前的大跌,卻充滿了很大的未知數,但兩年后的今天,市場的未知風險卻不及兩年前,而現在市場的非理性下跌,更多來自于經濟增速的不明朗預期以及市場悲觀投資情緒的集中宣泄。
不過,與兩年前的全球“大放水”環境相比,如今全球市場正面臨著全球貨幣收緊的壓力,特別是美聯儲開始步入新一輪的加息周期,這無疑給新興市場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風險,部分資本也加速從新興市場流出。
美聯儲步入新一輪加息周期,不得不調整全球市場資金的風險偏好。受此影響,不僅體現在部分資金開始回流美國,而且還反映在部分資本開始從高估值資產逐漸流向了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資產之中,有的甚至不斷提升現金資產的比例,以提升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分析,股市屬于經濟晴雨表,股票市場的走勢也會提前反映出經濟數據的表現。但是,也有一種說法,即股票市場屬于貨幣政策的先行指標,其實這也是存在一定的道理。
以美股市場為例,在前兩年疫情影響的背景下,美聯儲卻采取了大規模放水的策略,并推高了美股行情的持續上漲。在美股上漲的背后,并非充分反映出經濟的好轉,而是更多反映出貨幣政策的松緊預期。由此可見,在美聯儲開始步入新一輪加息周期的影響下,股票市場已經率先出現疲軟的走勢,全球資本避險的情緒也明顯升溫,這也是對貨幣收緊預期的資金反應。
不過,除了外部因素外,對國內資本市場來說,可能也與市場悲觀的投資情緒有關。在市場接連下跌的影響下,容易引發部分短期跌幅迅猛的股票出現融資盤踩踏的風險,目前市場資金甚至已經觸及到預警線或者平倉線的邊緣。面對前期積累多年的龐大融資規模,市場需要警惕融資盤集中踩踏的風險,這也是市場悲觀投資情緒集中宣泄的一種體現。
此外,在新股發行節奏較快的背景下,批量新股的發行上市,卻容易加速分流股票市場的存量流動性。在市場投資吸引力本來已經顯著下降的市場環境下,新股發行壓力的持續高企,卻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市場的投資活力,并導致市場投資與融資功能的持續失衡,這對穩定市場行情而言,還是弊大于利的。
在滬指失守3000點、恒指失守20000點的背后,其實現階段內更需要穩定市場的投資信心,尤其是緩解市場局部性的融資盤踩踏風險。持續維系市場相對充裕的流動性,并盡可能避免市場發生流動性擠兌的問題,這可能有利于緩解市場觸發系統性風險的壓力,但要持續穩定股票市場,仍需要拿出實質性的措施,并從根本上提升市場的投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