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芯片短缺緩解
部分車企計劃明年初提高產量
對2021年的全球汽車市場來說,其關鍵詞非“芯片緊缺”莫屬。這一年,國內外不少車企都先后因為芯片緊缺而被迫停產或減產,從而致使終端銷量出現下滑。
不過,汽車行業芯片供給最黑暗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近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表示,汽車芯片供給短缺第三季度開始有所緩解,10月預計芯片供給較上月環比有20%的改善。
隨著芯片供給問題得到一定緩解,豐田、日產等日系汽車制造商開始計劃提高產量,以扭轉此前因芯片短缺而導致的減產趨勢。
日系制造商計劃恢復生產
近日,日產汽車通知供應商,該公司計劃在下半年將產量較上半年增加近30萬輛。即從2021年起截至2022年3月,日產將其全球銷量預期從440萬輛下調至380萬輛,該汽車制造商將截至2022年3月的全年營業利潤預測上調至1800億日元(15.9億美元),預計將扭轉2020財年虧損1506億日元的局面。
與此同時,其他日系汽車制造商也紛紛恢復生產,追回產量。在日前的業績發布會上,豐田首席運營長AshwaniGupta同樣提到了對半導體采購形勢更清晰的看法。豐田當前已恢復生產,繼9月份產量下滑40%后,11月份產量同比增長了4%~10%。豐田希望在12月進一步提高產量,計劃較去年同期增加30%至100萬輛,以期補回今年夏天的生產缺口。豐田明年1月起還要把每月產量擴大到85萬輛。
而本田汽車,此前因疫情和芯片短缺導致的減產措施也正在放緩,該汽車制造商今年上半年減產了20%,相當于53.5萬輛,下半年的產量將比最初的計劃減少10%。本田的首席運營官SeijiKuraishi近日表示,盡管本田在采購半導體方面比競爭對手更加困難,但該公司將從2022年新年伊始開始恢復生產。
記者留意到,當前除豐田、日產、本田等日本汽車制造商外,通用、大眾、福特等汽車制造商也看到芯片短缺緩解的現象,計劃提高財測。
汽車芯片供給低谷已過
乘聯會指出,雖然三季度汽車芯片供給的低谷現在已經過去,但當前芯片供給實際環比增長僅有10%左右,因此供給不透明的瓶頸因素仍在。
乘聯會指出,芯片干擾因素的低基數影響消退。相對于2021年初的樂觀判斷,2021年的中國乘用車國內消費受疫情、水災、缺芯、限電等因素的疊加,造成了一個相對較低的基數。數字顯示,今年10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71.7萬輛,同比下降13.9%,相較2019年10月下降7%。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9月末芯片供給逐步改善,促進10月產銷開始恢復。按照年初預測銷量與目前預測的差異,判斷2021年缺芯因素預計損失150萬輛左右規模,車市需求讓位供給的現象會持續到今年年底。
2022年增速預計達到5%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完全消散,但中國汽車市場復蘇遠超預期。據乘聯會最新零售銷量數據統計,2021年1-10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1622.4萬輛,同比增長8.7%。崔東樹分析,疫情前后車市走勢V型反轉。從前10個月單月銷量走勢圖形來看,疫情暴發所抑制的消費需求,普遍在疫情緩解后會得到集中釋放。
崔東樹指出,全球疫情形勢反彈今年對中國汽車市場仍帶來較大負面影響。2020年年底開始浮現的全球缺芯危機,在今年愈演愈烈,芯片產能持續吃緊,車企產銷兩端受限。但這也恰恰成為車企上行或下行的分水嶺,走勢分化明顯。2021年乘用車市場還呈現豪華車市場持續走強、新能源汽車市場加速發展等特征。其中,在全球新能源加速發展背景下,各大車企紛紛在電氣化領域加大布局,并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崔東樹指出,微型車市場份額逐步萎縮,與此同時,自主車企領先、新勢力奮起直追,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亮點。
展望2022年,崔東樹表示,2021年,國內乘用車市場全年銷量預計增長3%達到2605萬輛,2022年增速預計達到5%。(記者 張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