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新觀察——中國鄉村教育發展報告(2021)》倡導——
農村教育應該“為生活而教”
農村教育不應該照搬城市化的“應試教育”、不應該是單一的升學教育。農村教育需走向能為農村學生帶來實質性變革的創新模式——“為生活而教”。這是11月28日發布的《鄉村教育新觀察——中國鄉村教育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對鄉村教育提出的期待。
《報告》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廣東省時代公益基金會聯合策劃并組織專家團隊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報告》指出,在我國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農村教育的下一步如何發展,需要厘清“后普及教育階段”農村教育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2020年,在取得了農村全面脫貧勝利的同時,中國農村教育仍面臨著城擠鄉空、大班額、寄宿制學校和小規模學校的短板、留守和流動兒童教育保障、區域間教育不均衡、中職教育發展滯后以及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不穩定、保障差等系列問題。
后普及階段農村教育的未來發展該是什么樣子?《報告》指出,我們需要對農村教育、農村學校建立新的認知和定位,需要用“達標+成長”的評價取代單純的學業達標評價,并在規范性的課程教學內容之外,重點加強農村學生非認知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開展健康教育和創業教育。
《報告》指出,農村教育不應該照搬城市化的“應試教育”、不應該是單一的升學教育。農村教育需走向能為農村學生帶來實質性變革的創新模式——“為生活而教”,將學校的教育目標從“達到一定標準測試的考試成績”,轉變為“對學生及其社區的經濟和社會福祉產生積極的影響”。《報告》倡導,通過將普適性知識與鄉土文化、地方性知識的有機結合,實施適合農村青少年成長需要的植根鄉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機的教育、綠色的教育。(記者 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