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元代監察御史宋褧撰寫的一篇《白浮山龍神祝文》,作于元惠宗元統二年(1334),目的是敬禱龍神,祈佑天府。祝文共計32言,首句中提到的“靈源”,即位于今昌平龍山之麓的白浮泉。白浮泉是“大運河的最上源”,自古有“京閘壩之源”“通惠河源”等譽稱。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忽必烈命郭守敬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導西山諸水,以濟漕運,從而為通惠河的開通解決了最根本的水源問題。從此,自大運河運抵通州的百萬物資,勿需車馬挽轂,可經通惠河漕運直入京城,在歷史上留下了今積水潭“舳艫蔽水”的盛況。
(資料圖片)
《燕石集》卷十一《白浮山龍神祝文》
郭守敬,字若思,元代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他一生在天文、歷法、水利、數學、儀器儀表制造等方面成就卓越,著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轉神選擇》、《月離考》等14種天文歷法著作,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渾天象、玲瓏儀等12種新儀器,多次主持修建元代重大水利工程。其中,他主持修建的白浮甕山河(又名白浮堰),是元代昌平地區最重要的一項水利工程,并在北京水源史乃至中國水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
《燕京開教略》中的郭守敬像
從元代開始,北京不僅成為全中國的首都,而且是維系元帝國及以元皇帝為大汗的四大“忽魯斯”(即封國)的神經中樞。至元九年(1272),當大都(今北京)正式成為元朝的首都時,大都的人口已不下五十余萬,數以億萬計的物資消費和龐大的財政開支,不能不仰給于南方富庶之地。而實現南貨北通的關鍵就是漕運,正如北宋宰相張方平所說,“食以漕運為本,漕運以河渠為主”,這也是自漢唐以來,歷代統治者注重興修水利、發展漕運的重要原因??梢哉f,自元王朝建立之日起,四方貢賦如何運抵,商賈物流如何暢達,社會民生如何供給,中國南北如何相聯等一系列戰略問題,便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大政。金朝因水源不足,河道或塞或通,致使大量漕糧要靠陸路轉運進京,以致靡費國帑的這一難題,元朝必須鑒戒。
位于龍山之巔的都龍王廟
盡管京杭大運河在隋朝就已經完成,但江南的物資至此還無法實現進京的直航。元初之時,通州至大都城尚有50里的旱路,這段路程自東向西地勢不斷升高,而且水量不足,不具備漕運的條件。自南方運抵的糧鹽絲帛等大批物資囤聚通州后,全靠人負馬馱運進大都城。當時陸運官糧,每年要幾百萬石,成本之高、消耗之大、民力之苦甚為驚人,尤其到了秋雨季節,道路泥濘,累死受傷的牲畜更是不計其數。此時的元朝,積十年之功,已先后開通濟州河、會通河,完成了隋唐大運河的“取直”,新的河道比原來縮短了九百多公里。而通州至大都城這僅有的50里,便成為大運河最后的節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題,在當時有很多建議,有的說利用灤水南來,有的說利用金口河,有的說利用玉泉山、甕山泊的本有水源,但不是遠水難調,便是水量不敷。忽必烈還曾派發遼寧遼州的屯兵疏浚雙塔河(今昌平沙河),以通溫榆河、潞水,但仍未能解決這一問題。
龍山俯瞰
水源是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昌平白浮泉在這方面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巡察畿輔水利,遍訪京北山泉,在實地考察和精準測量的基礎上,他上書皇帝,條陳“水利十一事”,其中第一事便是“白浮堰”引水工程。
元代白浮堰與大都城關系圖
在條陳中,他提出了一個創舉,即采取“欲東反西”的辦法,從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水,西折而南,沿途匯聚昌平的百泉、虎眼泉、一畝泉、南泉、龍泉等大小泉水,并截流雙塔、榆河、南沙河等上游的水源,至甕山泊匯成大川,繼而導水東南,注入今天的積水潭。這樣便把大都西北水源與城內水源合為一體,大大增加了水量,為大都城至通州一線航道的開通準備了充足的水源。在當時的人看來,白浮泉處于地勢較低的東南,何以能逆流而上,引之向西?直到近四百年后,清代學者顧炎武對此仍稱“是不可曉”。據今日測量得知,白浮村的高度海拔約為60米,甕山泊進水口的高度在海平面48米左右,兩間相去大約50里,郭守敬正是利用這僅僅十余米的落差,實現了“逆流而上,百水成川”,解決了幾代人未能破解的難題。清孫承澤《天府廣記》等古籍記載:“白浮堰在昌平縣東南一十五里,起白浮村至青龍橋,延袤五十余里,乃元郭守敬所筑,以障雙塔神山諸水使東南流入潞河,以便天下漕運?!?/p>
昌平州龍泉山(今龍山)方位圖
至元三十年(1293)秋,白浮堰與通州至大都城的航道同步竣工,全長二百余里,總計用工二百八十五萬。在修筑過程中,自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參與勞作,大大縮短了工期,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工程。當工程竣工時,適值忽必烈自上都歸來,極目望去,見積水潭上帆檣蔽日,“舳艫蔽水”,盛況空前,不禁大悅,欣然賜名為“通惠河”,并重賞修筑官員及工匠,特賜郭守敬鈔一萬兩千五百貫。
白浮泉九龍池遺址
通惠河的開通標志著元大都的建成,也標志著京杭大運河的最終完成。從此積水潭成為這條世界上里程最長的運河的終點,百舸千帆可直入京城。白浮泉是大都閘壩之源,通惠河源的保障,槽船由此得以從通州開至大都城內,從這個意義上說,白浮泉正是元代京杭運河最北段的水源。通惠河通航后,既縮短了運距,中途也不再盤倒。到元代中后期,每年可節省漕糧損耗三萬余石。白浮泉的利用,對元大都的城市生活、航運、景觀用水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京杭大運河示意圖
在元代,通惠河是包括白浮堰在內的一項國家系統工程。從此白浮泉與京師漕運相伴相從,走過了元朝至明初約一百年的歷史,為北京水利和京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郭守敬逝世,享年86歲。后人評價他“以純德實學為世師法”,在水利之學、歷數之學、儀象制度之學上取得的成就,超古拔今,“可謂度越千古矣”。郭守敬的學生齊履謙,親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對他一生的水利成就做了高度概括,而“開白浮之源”堪稱郭氏一生最為靚麗的收官之作:
白浮堰走勢圖
時至今天,郭守敬修筑白浮堰所積累的水利經驗,仍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20世紀60年代新開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即循郭守敬所筑白浮甕山河故道,“僅小有調整”。為紀念郭守敬的貢獻和白浮筑堰的歷史,昌平人民將郭守敬的事跡勒石以銘,將他的身形筑石為像。今天,在龍山白浮泉畔,大運河源頭遺址竣工開園,昔日“龍泉漱玉”景觀重煥新姿,郭守敬之像峨冠博帶、肅穆而立,不時引來八方游客舉頭瞻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