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郭施亮
股息率是股息與股票價格之間的比率。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股息率高低,將會成為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重要依據之一。從近年來的市場數據分析,高股息率股票多集中在銀行、鋼鐵、紡織、煤炭等行業,高股息率股票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定的避險能力,但高股息率真的等于投資高回報率嗎?很顯然,這兩者并不是完全等同。
逾百家上市公司股息率超過5%
隨著A股上市公司年報的陸續披露,截至4月8日,已有超過115家上市公司近12個月的股息率超過了5%。
在逾百家上市公司股息率超過5%的背后,一方面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能力持續提升,上市公司更注重投資者的投資回報能力;另一方面則反映出近期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持續低迷,按照股息與股票價格之間比率的股息率公式,實際上意味著在股息不變的前提下,股票價格越低,相應的股息率越高。由此可見,對部分上市公司股息率攀升的現象,其實未必由股息提升所造成的影響,而是由股價下跌所引發的股息率上升。
因此,在股票市場持續低迷的背后,其實也未必是壞事。對部分熱衷于現金分紅的企業來說,即使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出現持續下跌的走勢,但也未必會改變它們的分紅能力。只要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能力保持不變,那么在股票價格持續下跌的過程中,實際上會促使上市公司股息率的持續攀升,投資者長期持有公司股票,相應的投資回報率也會高于銀行理財或者市場中大多數的投資渠道。
什么樣的行業熱衷于現金分紅?
縱觀歷年來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分紅情況,長期熱衷于現金分紅的行業還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例如,銀行、房地產、家電、白酒、煤炭、鋼鐵等行業,基本上屬于A股市場中長期采取現金分紅的行業板塊,而且這些行業板塊長期的股息率比較穩定,經常出現我們常說的現金奶牛企業。
但是,與之相比,包括醫療生物、半導體、人工智能等行業板塊,它們的股息率并不高,有的甚至出現上市數年不分紅的情況。不過,這也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對高成長的行業,它們更可能會把錢用在擴張或者研發身上,利用企業所處的高成長環境,把資金與精力用在核心環節之中。
至于傳統行業板塊,因其自身已經錯過了高成長的契機,所以從企業的角度出發,通過提升現金分紅的能力來增強股票的投資回報率,這也是長期保持成熟企業投資回報能力的一種體現。
但是,與成長性的企業相比,傳統企業更多依靠于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等手段提升股票投資吸引力,卻缺乏了較好的成長預期。所以,從市場資金風險偏好的角度出發,激進型資金可能更偏愛于少分紅的成長企業,通過投資成長股票來提升投資回報的預期。但是,對穩健型或者保守型投資者來說,他們可能更偏愛于注重分紅的企業,即使這類企業的成長能力不算特別強,但投資者可以利用股票分紅再投資的方式提升資金利用率,也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回收投資的本金。
所以,針對不同的投資者,對股息分紅的認同感也會有所不同。
高股息率等于投資高回報率嗎?
高股息率等于投資高回報率嗎?很顯然,這兩者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
其中,高股息率并不等同于投資高回報率,高股息率仍然需要考慮到差別化股息紅利稅、交易時間成本、相應的市場環境等。換一種角度出發,即使投資者投資了高股息率的股票,但仍然有可能存在差價虧損的風險。但是,與不分紅的股票相比,即使股票持續處于低迷調整的狀態,但投資者還是可以通過現金分紅逐步拿回自己的本金,并利用現金分紅逐漸降低自己的持股成本。
不過,這一個過程也是比較漫長的周期。在此期間,既需要考慮到時間成本因素,也需要考慮到差別化紅利稅的問題。對持股時間超過一年的投資者,基本上不必擔心差別化紅利稅的因素,因為持股超過一年時間,將會免收股息紅利稅。但是,如果持股少于一年,紅利稅成本仍然需要考慮其中的。除此以外,投資者仍需要考慮到持股多長時間可以回收成本,或者說持股多長時間可以跑贏同期的真實通脹率水平。對此,買入位置與所處的市場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買入價格太高,那么投資者很可能會承受較多的時間成本,但如果買入價格比較低,投資者基本上不用承擔太多的時間成本,接下來只是持股待漲或者持股等待收股息的過程。
由此可見,持有高股息率的股票,需要投資者擁有足夠的持股耐心以及較好的持股心態。與持有成長股相比,高股息率股票的投資回報預期也許不如成長股,但從投資安全性與投資穩定性的角度出發,卻優勝于成長股。面對處于下跌趨勢的股票市場,投資高股息率、低估值的核心資產,這類資產的投資風險性會相對較低,長期持股者往往不必擔心持股套牢的問題,股票解套或者回收本金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在市場處于筑底的階段,不確定因素仍然比較多。在下跌趨勢下,幾乎沒有任何資產可以抵御熊市下跌的壓力,但相對于高估值的題材概念股,低估值高股息率股票卻從某種程度上擔當起市場避險港灣的角色。不過,從投資安全性的角度出發,投資者更應該注重資產多元化配置,并適度提升現金比重,市場總是存在著很多未知的風險,對股票市場多保留一些敬畏的心態。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