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積極貫徹落實“雙減” 吸引廣大學生回歸校園

發布時間:2021-12-24 13:40:45  |  來源:文匯報  

上海積極落實“雙減”政策,100%義務教育學校開展課后服務

“申時”校園:孩子津津樂道的快樂時光

15點到17點,是傳統十二時辰中的“申時”。自從本學期“雙減”政策落地后,“申時”不僅是申城中小學課后服務的重要時段,也成了學生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快樂時光。

“黃浦江,浪奔騰,紅色基因永傳承。興業路、興偉業,難忘前輩和英烈……”下午三點半,在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教室里,傳出了清脆的快板聲和稚氣的童音。循音而去,學校“小小講解員社團”的許慎諾同學和社團伙伴們正在用快板練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詞。童音講黨史,盧灣一中心小學已默默堅持了16年。如今,課后服務時段里的這個新增選項,讓更多學生能夠有機會深入了解紅色歷史,厚植家國情懷。

上海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學期以來,滬上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積極貫徹落實“雙減”新政要求,做好“5+2”的校內課后服務安排,目前已實現100%的義務教育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通過凝聚資源豐富課程,匯聚各方力量提升課后服務課程內涵,吸引廣大學生回歸校園。

給同伴講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

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共一大紀念館,如何把“水樓臺”的地理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在這所小學,孩子們成立小小講解員社團,專門服務中共一大紀念館,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黨史。這些年來,紅色種子經由講解志愿服務,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里。

這個新學期以來,結合“雙減”落地,每天的課后服務時間,總能看到一群小小講解員,圍在一起練。要成為一名成熟的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員,光是說講稿,就需要訓練五六周,之后還要接受發聲、站姿、走位等訓練。待“學成”以后,孩子們還將利用“申時”這段在校園的時間,把他們知道的關于“中共一大”的紅色故事講給身邊的小伙伴聽。

無獨有偶。在寶山區美羅家園第一小學的校園,一群小學生下課后化身“宣講小先生”,出現在學校的紅色長廊。紅色地標、英雄人物……對照著長廊里一塊塊熟悉的區域,他們在紙上認真寫下那一段段自己耳熟能詳的黨史故事宣講稿,醞釀著傳給新加入“小先生社團”的學弟學妹們。

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小小講解員社團”指導老師陳麗麗告訴記者,孩子們在聽故事、懂故事的基礎上,能讓講解變得更有血有肉。在課后服務的“申時”,更多青少年在紅色精神的滋養下,進一步堅定信仰,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小菜園”變成研學大課堂,在親自然中提高探究能力

在上海市郊,很多中小學原本就擁有各自的“開心菜園”。如今,這些“小菜園”紛紛成了戶外研學的“大天地”,孩子們得以走出教室、親自然,讓書本知識與實踐學充分銜接,知行合一。

在奉賢區星火學校的菜園里,孩子們拿起鋤頭,拎著灑水壺,當起了幸福的“現代農人”。今年秋季第一次下地,當老師問學生想種什么蔬菜和水果時,從蘿卜、西瓜到西紅柿,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學生們紛紛動手,播種下自己喜歡的果蔬。

在明德外國語小學,校園里的“神奇農場”不僅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也產生了許多新課題。一年級學生學認識蔬菜,二年級開始動手種蔬菜,三年級做關于蔬菜成長的環境需求調查,四年級研究蔬菜的營養,五年級更進一步,開展生物多樣研究……在豐富多彩的種植活動中,孩子們得以距離感知生命生長歷程,綜合探究學能力有了提升。

一個學期實踐下來,不少家長也感受到了“雙減”后的“申時”給孩子們帶來的改變。“沒想到孩子下課后還能拿起鋤頭,玩玩泥巴。每天回家,一說起這段時光,孩子總是津津樂道、滔滔不絕。”這是星火學校一位家長的感言,在家長群中引起不少共鳴。

作業套上“緊箍咒”,學效率做加法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實施“雙減”以來,在課后服務時段,滬上不少中小學動足腦筋,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快速高效地完成作業。

在浦東新區龔路中心小學,每天正課結束后,各班任課老師都會輪流值日,利用統一的課后服務時間,對學生作業中的共問題進行集中講評,對個別問題予以個別輔導,并鼓勵學生之間互相糾錯,以多樣的形式強化作業輔導的針對和精準。“在學校里,我不僅能把回家作業寫完,還能參加探究活動,回到家也有了更多看課外書的時間,晚上睡覺更香了。”一位學生興奮地表示。

每天下午3點半前,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紫竹小學的各學科老師,都會在小程序上報備當天作業,勾選或填寫作業類型、作業內容、作業預估時長等信息。這些信息在臺智能匯總后,會自動生成每日作業公示單。一旦作業時長“超標”,小程序還會發出預警信息,提示班主任和年級組長及時調整各科作業比例結構。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紫竹小學校長張計蕾表示,對作業時長進行控制,有助于促進教師的研究命題,同時,老師們也會記錄學生完成作業的實際時長,有的放矢調整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學效率。

作為閔行區教學管理的“中樞”,閔行區教育學院已建有一個區域統一智能作業臺,通過伴隨式的作業過程數據采集,為教師布置作業套上“緊箍咒”,也便于教師進一步調整作業布置的質和量。(記者 王星)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