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新探索 中國教育走向世界
教育,民生之基,國之根本。
作為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8個專題展之一,教育服務專題展以“教育引領未來”為主題,吸引了50余家境內外知名教育機構及企業報名參展,綜合國際化率達到33%。
走向世界的職業教育、面向未來的智慧教育、在國際辦學道路上不斷深入的高等教育……一系列豐富的成果展示,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中國教育在對外開放中不斷發展,又在發展中走向世界的步伐。
非遺大師“絲路學堂”秀絕技
“大家好,我是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更生。”4日,在教育服務專題展洽談區里,非遺大師講堂開講。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到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的前世今生,再到不用釘子卻能“百年牢”的奧秘,劉更生由淺入深抽絲剝繭的講解,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
來自伊朗的阿曼和來自烏克蘭的鄭冰潔聽得格外入神,他們是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漢語專業的留學生。“太有意思了,我從來不知道不用釘子也能做家具。”鄭冰潔兩年前來到中國,如今已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她特意穿著旗袍來服貿會參觀,活動現場,魯班鎖精妙的榫卯結構深深吸引了她。
劉更生并不是非遺大師講堂的唯一講師,京繡第六代傳承人李鳳茹、玉雕大師林建國都帶來了自己的非遺技藝展示。他們還有個共同身份——“絲路學堂”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非遺課程開發者。
“絲路學堂”是首都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品牌,由“絲路工匠”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聯盟傾情打造,2018年開始建設。該平臺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服務中外人才聯合培養為宗旨,以“語言學習+文化交流+技能培訓”為特色,涵蓋文化交流、師資培訓、聯合培養、標準輸出與引進等八個板塊內容。其中,非遺課程作為“絲路學堂”重要內容之一,除了線下講授之外,課程還被錄制成視頻,放在線上平臺,與其他聯盟單位開發的特色課程一起供學生互選。
不僅有課程,還要有教材。《中華小吃》《扎燕風箏》《面塑》《太極劍》……從教材封面上,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傳統文化味兒。翻開教材,中英文對照、圖文并茂的內容讓人愛不釋手。
目前,已有53所中外職業院校加入“絲路工匠”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聯盟,包括國內院校38所、國際院校15所。“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到今天,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課程體系建設,都具有了一定的國際化水準,因此需要我們通過一個平臺把中國智慧傳播出去。”聯盟單位之一、北京市豐臺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副校長薛鳳彩表示。
智能黑板仿真焊槍吸睛
服貿會期間,一系列智慧教育新技術、新產品集中亮相,多家教育機構、企業重點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及科創產品。
在“黑板”上隨手畫個圓圈,指尖剛剛停住,不規則的圓形便自動修正為一個標準圓形;掏出手機拍張照片,不一會兒,圖片便顯示在了“黑板”上;在操作系統上點擊“顯微鏡”教具,洋蔥內表皮細胞、葉綠體、線粒體結構瞬間清晰可見,學生們還可以在“黑板”上模擬顯微鏡的操作……展區里,一款高科技的智能“黑板”頗為吸睛。
這是一款智能交互黑板,使用黑板時,雙手就是粉筆。展出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黑板集成了各類教學軟件,可實現多文檔打開,支持各類資源融合;多樣的互動游戲為老師授課提供了可借鑒的模板。為適應中小學生課堂,系統還進行了去藍光處理。
戴上頭盔,手拿一把仿真焊槍,在模型鋼板上點來點去,操作者就能身臨其境看到火星四射的虛擬焊接場景。體驗結束后,系統還會自動打分,對焊接涉及到的工作角、行走角、弧長、焊接速度等技術要領進行重點分析給出評價。展出方介紹,這套設備可以幫助職業院校學生進行技術實操,提高實訓效率,降低成本。“這種虛擬仿真的技術未來有望在中小學校的實踐類課程中推廣。”
北京高校國際合作漸入佳境
本屆服貿會上還發布了多項教育成果。在北京市國際教育服務(高等教育)成果發布會上,9所北京高校紛紛交上了國際教育服務“成績單”,涵蓋了“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中外校際交流、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科研合作等領域,展現了新時代北京高等教育領域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聚力提升國際教育供給的優異成績。
其中,北京工業大學發布了《2017-2020年“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建設白皮書》。2017年3月,為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北京工業大學聯合重慶交通大學和波蘭奧波萊工業大學發起,中國和波蘭的23所高校共同組建了“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2018年,聯盟再增四家成員單位。該聯盟搭建了中波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語言文化交流的平臺,有效推動了中波兩國文明互鑒,加強了中國高校與波蘭乃至中東歐國家高等教育的全面交流與合作。
北京建筑大學分享了歐亞高等教育城市可持續發展課程開發合作項目的建設成果,該項目2014年7月啟動,參與單位包括1個國際學術組織、3所亞洲高校和6所歐洲高校。2016年8月完成課程模塊開發,課程內容涵蓋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綠色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轉型管理等內容;9所歐亞大學研究生課程互選,成績互認。目前,已有國內外20多所高校的2000余名研究生參與課程學習、競賽和實習等。
北京交通大學的國際教育服務則聚焦國際中文線上教學,其“職場漢語研修班”項目通過為國際學生提供知名企業“云參觀”機會等多種方式,提高國際學生的職場漢語應用能力;“中級漢語強化班”項目則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2021年1月項目啟動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提高漢語水平,了解中國文化。
2021年4月,北京城市學院與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大學正式簽署了共建孔子學院的合作協議。孔子學院成立后,今年7月,北京城市學院即開設了線上暑期課程,參與學員從17歲至70歲不等。該校還與俄中文化教育科技發展基金會簽署合作意向書,計劃合作建立北京城市學院俄羅斯藝術文化交流中心。普希金語言學院北京城市學院教學中心、柴可夫斯基藝術夏令營、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藝術展演、藝術大師班等一批文化交流項目的建設也已提上議程。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北京將支持高等教育孵化出更多產品和服務,充分發揮首都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不斷強化集聚和引領效應,著力提升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質量和效益,打造教育消費能級提升的新高地。(記者 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