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的背景下 今年的高考生們如何看待校外培訓和家長“雞娃”現象?

發布時間:2021-08-19 11:34:27  |  來源:廣州日報  

經歷第一年“新高考”的高考生這樣談“雙減”談“雞娃”

感謝被“放養”長大的經歷

“雙減” 加減法

此前,廣東省教育廳已發布《關于堅決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的通知》,《廣州市教育局關于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的通知》也已發布。“雙減”落地的背景下,今年的高考生們如何看待校外培訓和家長“雞娃”現象?“牛娃”到底是不是“雞”出來的?老師們對家長“雞娃”有何看法?

8月15日,由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廣報求學、粵傳媒承辦的“同學來了”第一季之“學霸來了”“新高考”分享會在廣報中心舉行,多位被名校錄取的考生給出他們關于以上話題的觀點。在“新高考”第一年取得優異成績的學校也有高三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并給出了他們的觀點。

從小培養良好學慣很重要

參與本次活動的幾位同學,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觀點——要培養良好的學慣和學方法。在學的過程中,他們更有針對和目的,而不僅僅是跟隨家長的意見去做。

畢業于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的胡瑋锨同學在今年高考中表現出色,被中山大學錄取。得益于父母的嚴格要求,胡瑋锨在小學時就養成了良好的學慣,這對她中學的學很有幫助,“培養了認真、熱情的學態度,初高中階段的學基本靠自主,因為那個時候我已經知道自己學是為了什么。”

對于是否參加學科類培訓,她認為,學生在小學時就培養良好學慣更重要,“從小就給太大的學壓力,很容易打擊孩子的學興趣,對以后的學更不利。”

高三時,胡瑋锨的父母跟她說,學太吃力的話,可以去參加補班。她則認為自己可以在學校里,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提高。當胡瑋锨發現自己對某門學科的某知識板塊掌握得不太明白,或在課堂上“吃不飽”時,她會主動且有針對地做這堂課、這個知識點的提高題,整理錯題和筆記,在老師的幫助下分析試卷、歸納考點、查漏補缺、調整心態。

畢業于真光中學的朱俊哲同學,即將前往北京郵電大學開始大學生活。他表示,學主要靠自主,也少不了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在老師們幫助下能更好地理解課內知識、學技巧、總結經驗。

朱俊哲也認為,保持成績的關鍵在于良好的學慣,好的學慣能幫助學生總結出更好的學方法。他表示,他在課堂上會保持高度專注力,認真做好課堂筆記,提高課堂的利用率,確保在課堂上理解和記住老師講的知識點。此外,他始終對作業的完成情況保持高要求,“當天就將學科作業做完,不拖沓,保證對每天知識點的鞏固。”

父母給予自己更多的決定權成學動力

家長是否應該“雞娃”,是否該讓孩子上培訓班?剛經歷高考的考生們認為,關鍵在于孩子是否有興趣、是否確實有需求。家長應該在充分地分析了孩子的學情況、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且信任孩子的能力后,再考量這一問題。

廣大附中畢業生石明熙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上小學時,他養成了一套針對英語的學慣,這對他后續高中的學都很有幫助。但他認為,孩子是否要參加培訓班,還是要結合個人情況去考量。學科類培訓如此,素質類培訓也是如此。胡瑋锨認為,還是要看孩子的興趣。小時候,家人想讓她學鋼琴,但她就是“不感冒”,“對小孩子來說,做一件自己不熱愛的事是沒辦法收獲好結果的。”

畢業于南武中學的王思睿同學已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她認為,教育應該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家長單方面的要求或灌輸。王思睿不贊同給孩子報太多培訓班。“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全程都在被動接受,在這樣的環境待久了,有的孩子容易思想上全盤依賴父母,沒有主見,就等著父母把生活安排得滿滿的;還有的孩子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

廣大附中畢業生范騁宇已被北京大學錄取。在他看來,家長應尊重孩子的特點,進行個化培養;應該突破“給孩子安排學是為孩子好”的思想藩籬,更重視對孩子的自律能力與自我認識能力的培養。

“父母如果只根據幾次考試的成績就給孩子報培訓班、布置任務,卻沒有對孩子的學特點深入分析,這種方式看似能讓孩子學到更多,但適合別人的經驗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只有讓孩子充分認識自己的學特點,針對地自主安排學并自律執行,這樣的學模式才行之有效。”范騁宇說。

畢業于玉巖中學的林奇欣同學將前往中山大學求學。從小到大她在學上主要靠自主,父母因為工作繁忙,并未過多監督她的學。她表示,自己在“放養狀態”下長大,她十分感激這樣的成長經歷。“父母不過多干涉我的學,適時給予我鼓勵,我很感謝他們把一些決定權交到我手上,讓我學會獨立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種信任是我專心學的動力之一。”林奇欣說。

石明熙則認為,“雞娃”的過程大概率是雙向奔赴、共同進步的過程,父母在“雞娃”過程中同時實現自我進步,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我,甚至成為孩子的榜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得更遠。

老師: 父母應該既是“后勤部長” 也是“獎勵部長

廣州市南武中學2021屆高三年級級長詹美龍老師說,要辯證地看待“雞娃”現象。“違背孩子的意愿、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雞娃’方式我不贊成。”他認為,父母應該既是“后勤部長”,又是“獎勵部長”,要適時給孩子獎勵、引導。詹美龍老師表示,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情,他都會大力支持。

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的賀愛華老師特意上網查了一下“雞娃”的意思。“大概意思是孩子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不停地被父母安排去讀書、去學、去奮斗。從我的教學經歷出發,我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從某些角度來講,我贊同父母適當‘雞娃’,但方式、方法需要探討。”

賀老師表示,如果父母不顧孩子的狀態,拼命為孩子安排很多補班或者學活動,往往會適得其反。他認為,父母可以對孩子學和成長適當激勵和規劃,并督促孩子形成良好的學慣。孩子學的過程中,特別當孩子學感覺困難甚至想放棄的時候,父母及時疏導和激勵非常重要。身為家長,賀愛華說,自己主要是督促和培養孩子的學和生活慣。

廣州市玉巖中學的余國超老師也不贊同過度“雞娃”的行為。他表示,從個人教學經歷來看,父母幫助孩子學成長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作為父母,要學會獨立思考,在幫助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學會甄別他人推薦的課程或者學方法,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要根據孩子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恰當的措施,不要人云亦云。

其次,要準確給孩子定位,不要期望過高。“當孩子與過去相比取得進步時,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讓孩子收獲信心,找到學的樂趣,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有效途徑。不要總是跟身邊最優秀的孩子比,這樣會讓孩子有很強的挫敗感,對學失去信心,失去學的動力。”余老師特別提出,家長也應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孩子學的榜樣。“家長應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學慣和生活慣,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環境,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記者 劉曉星 謝澤楷 林霞虹 曾俊 王婧 林欣潼)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