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廳兩則征求意見稿引發關注——
體育考試分值要提高,藝術類科目或納入中考
您有什么意見,請掃二維碼反饋
昨天傍晚,一條“未來將逐步提高體育測試分值,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的消息,在浙江家長當中不脛而走。據錢報記者了解,這條消息的出處,來自近日浙江省教育廳牽頭起草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體育征求意見稿”、“美育征求意見稿”)。
這兩份征求意見稿,都是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精神而起草的。征求意見的時間為通告發布(8月17日)起10日內。
這份意見到底說了什么?它將會對浙江廣大中小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
內容一:體育
逐步提高體育考試分值
在體育征求意見稿中,最受關注的措施就是“積極推進體育考試改革,科學設置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考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合理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豐富選考項目,完善測試標準”。
除了體育考試改革,這份征求意見稿對體育課時也做了嚴格規定:要求嚴格落實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課時,三至六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階段每周2課時。同時,推動體育社團活動、課外活動課程化管理,支持和引導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小學每天增加1節戶外活動課,列入校本課程計劃。此外,家庭、學校、社區聯動,切實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學校接下來的任務,包括培養每位學生熟練掌握2項運動技能,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習慣;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游泳、武術、龍舟、海島運動、舞龍舞獅、圍棋等中華傳統體育與浙江特色體育項目,區域統籌推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園體育模式;加快推進我省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建設,逐步推進開展冰雪運動項目;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做到應開盡開,實現中小學與社區體育場館設施共管共用,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學生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等。
內容二:藝術
或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在美育征求意見稿中,最受關注的措施就是“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今后將把學生藝術課程學習情況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研制中小學生美育評價方案,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測評結果計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并作為高中、高等教育階段學校招生考試和“三位一體”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但是,不得以藝術考級、社會考級成績代替學生美育評價結果。
同時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小學每周不少于4節,初中每周不少于2節,并組織開展不少于2個與藝術相關的社團活動。普通高中階段,藝術課程累計不少于108節,在開設好必修課程的基礎上,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非藝術類中職學校藝術類必修課程累計不少于72節,同時開設豐富的藝術類選修課程。
義務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吸收浙江地方人文藝術特點,挖掘美育課程資源,開設如絲綢、陶瓷、越劇、婺劇、畬族舞、木雕、石刻等具有浙江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
不過,任何學校和教師不得組織學生參加以盈利為目的的藝術競賽活動,嚴禁任何部門和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商業性藝術、慶典活動。
校長預測:
未來教育改革三個方向
對于這樣兩份征求意見稿,記者采訪了學校和家長。杭州惠興中學校長王超認為,這兩份征求意見稿能看出未來教育改革的三個方向。
一是分別重新定義了體育和美育,在目前“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是在為學生合理利用課內外時間做準備。因為今后寒暑假和周末不能開展學科培訓,中小學生會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可以拿來做什么?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藝術審美趣味,或者培養相關特長是個很好的選擇。
二是學校教育教學優化改革,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近年來杭州的中考新政,包括名額分配生(原保送生)的推薦,都更注重學生的全面培養。
三是教育評價改革的引導方向,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人才怎么選,可能也會加入體育、藝術的考量,過程性評價更重要。
杭州市長征中學的音樂特色班,這幾年在杭城家長當中頗有名氣。校長吳震宇看到兩份征求意見稿的第一反應是欣慰,“這是從政策層面提高了藝術和體育教育的地位,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他唯一的擔憂是,今后到具體實施階段,會不會由興趣劃向應試,變相增加師生的負擔。
也有初中校長表示,兩份征求意見稿的內容都不錯,只是“逐步提高體育測試分值,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目的是提高體育和藝術的地位,可是一旦變成考試,就容易變味。現在初中的體育課,無論是老師設計課堂內容,還是學生上課,就是單純為了賺中考體育那30分。
相對來說,家長們的顧慮更多一些,雖然新政導向是好的,但藝術和體育類的非學科培訓機構是否會趁此機會斷章取義,制造大家的焦慮情緒,在學科培訓班周末和節假日不開班的情況下,非學科培訓班反倒坐地起價,加重學生和家長的負擔。
“畢竟藝術類培訓班的費用,比學科類培訓班貴多了。”一位媽媽告訴錢報記者。(記者 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