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國際競爭力漸強
“近年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進展加快,無論是算法領先性,還是應用場景建設的規模與質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城市級公共服務需求驅動效應明顯,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機器人創新企業。”中國電子學會日前于北京舉行的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1)》顯示,中國機器人的國際競爭力漸強。
市場的高增長潛力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機器人行業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35.8億美元,2016-2021年的平均增長率約11.5%。其中,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分別達144.9億美元、125.2億美元和65.7億美元。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得到控制,機器人市場也將逐漸回暖,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在2023年突破477億美元。
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核心共性技術與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本體研發、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生產得到充分發展,為制造業提質增效、換檔升級提供了全新動能。此外,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使用,服務機器人的功能場景不斷拓展,帶動相關市場規模的高速增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迎來跨越式發展的窗口期。
報告指出,目前,國產控制器硬件平臺在處理性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方面已經與國外產品水平相當。在國外企業原本占據較大優勢的伺服系統和減速器領域,中國企業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淀,已經逐步獲得國際市場認可,產品競爭力及銷售量不斷上升。中國自主生產的諧波減速器在性能與可靠性方面已初步達到國際主流水平。
隨著中國機器人企業技術、市場和資金等實力的不斷提升,部分頭部企業通過投資或并購加緊布局海外市場,在拓展自身產業版圖的同時,積極構建面向機器人全產業鏈的完整生態。
如南京埃斯頓公司在先后收購英國運動控制器Trio、控股德國M.A.i.、入股美國Barrett和意大利Euclid等公司,并在米蘭建立歐洲研發中心后,100%收購德國焊接機器人龍頭企業Cloos,通過其渠道資源更好融入國際市場。浙江雙環傳動公司收購德國精密成型件制造商STP集團81%股權,優勢互補開展合作,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復星國際完成對德國柔性自動化生產線解決方案提供商FFT的收購,利用其自動化設備和技術補全產業鏈,提升機器人產品與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競爭力。
中國機器人產業整體實力的快速提升,推動中國機器人企業國際市場話語權的逐步增強。極智嘉公司推動倉儲機器人產品在歐洲落地;炬星公司與三菱合作在日本市場推廣AMR自動化倉庫解決方案;新松機器人公司在東南亞市場布局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作為市場認可的最好體現,性價比高、功能性強的機器人明星產品集中“出海”成為眾多創新企業的共同選擇,中外企業的合作方式也由建立合資公司向多領域、多渠道方向發展。報告指出,機器人產業的全球化進程正在加速。未來,中國企業將更加積極地通過海外收并購、產品外銷、聯合技術推廣等方式布局海外業務,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跨國公司來華發展。與此同時,中國機器人產業面臨的核心技術突破不足、創新要素配置有待優化、市場發展環境規范程度有待提升等問題仍需引起有關各方的高度重視。(記者 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