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大講壇 深入了解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

發布時間:2021-09-27 11:07:5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良好的親子關系從“心”開始

家庭教育大講壇

幾乎每位家長都曾經憧憬過為人父母的精彩,但踏上漫長育兒路后,才體會到現實常常偏離理想的軌道,甚至令人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么去愛孩子,怎么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由中國教育報和深圳市教育局共同主辦的第十七期“家庭教育大講壇”,請來了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陳秀茹,幫助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討如何通過深入了解、遵循原則、建立邊界及有效溝通來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深入了解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

陳秀茹認為,付出愛是需要能力的,“父母會愛才是真愛,真愛需要學”。她主張,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了解愛孩子的正確方式,還要了解孩子的實際能力和個特征,才能建立好的親子關系,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成長。

錯愛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陳秀茹列舉了親子間溺愛、缺愛、瞎愛等幾種錯誤的愛及其后果。溺愛體現為凡事包辦代替,對孩子沒有原則和底線,導致孩子不懂珍惜、能力缺失、沒有責任心等;缺愛即把物質滿足當真愛,精神層面缺少對孩子的關心、陪伴、理解和尊重,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心靈情感孤獨;瞎愛即冷熱不均的愛,父母根據自己的情緒來決定對待孩子的態度,孩子沒有規則可遵循。

陳秀茹特別指出,家庭不和諧、教育外包、父母工作忙、自身不成熟等原因,容易導致孩子缺愛,而真愛則是“暖暖的愛”,“是能讓對方感受得到的愛,是接納、付出和不求回報,但是一定要有原則和底線”。她認為,要在孩子成長當中給予尊重、引領、幫助,在孩子犯錯誤時給予包容,在信任中給予陪伴。“還要給孩子責任和德行的培養。只要在孩子生命中種下責任和德行這兩顆種子,孩子一定走得遠、飛得高。”

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陳秀茹提出,家長若了解孩子的學類型、思維模式、行為特質和多元智能,就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她建議家長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學會“三比”: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這次和上次比。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學類型是視覺型、聽覺型還是體覺型,比如有的孩子聽覺較弱,但偏偏被媽媽逼著學鋼琴,孩子會很痛苦,家里也容易雞飛狗跳。

孩子的思維模式不一樣,或偏理或偏感,看待問題的角度肯定也不一樣。偏理的孩子思考問題比較具體、有序,偏感的孩子比較抽象、隨意。

行為特質包括認知型、模仿型、開放型、逆思型。孩子如果是逆思型,往往就不會按照套路出牌。

多元智能包括人際、內省、語言、音樂、空間、邏輯數學、肢體運動、自然觀察等八個方面,“每個人在這八個方面的智能都是不一樣的。只有了解自家孩子的特質,才不會總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才會尊重和接納孩子的獨特”。

陳秀茹認為,合格的父母還需要了解孩子的綜合能力,比如個品質、知識儲備、智力水等,否則可能會走一些彎路。“父母不能只關注孩子的成績,也要關注非智力因素;不能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還要關注他的心理健康;不能只關注顯教育,而忽略潛教育,比如孩子的慣、格、抗壓能力等。”

遵循原則是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根基

陳秀茹認為,在親子關系中首先要遵循夫妻關系重于親子關系的基本原則,才能為良好親子關系的構建打下根基。

陳秀茹曾接訪過大量咨詢案例,她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夫妻關系和家庭氛圍對孩子的重要影響。一名上初二的女孩突然不去上學了,后來在媽媽的哭訴中才找到問題的癥結:原來媽媽當年懷孕時,爸爸出軌了,媽媽心里一直過不了這個坎兒,無形中將恨意轉移和宣泄到孩子身上。因此,“父母要先解決自身的問題,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垃圾,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怎樣理解建立好的親子關系從“心”開始?陳秀茹認為,“有些父母只看到孩子的行為,并沒有真正看到孩子。只有當父母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意圖,體會到孩子意圖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時,才是用自己的心看到了孩子的心,真正的愛才開始在親子之間流動”。

陳秀茹總結了親子關系五原則:一是父母要學會接納,看到孩子的優點也接納孩子的缺點。二是父母要與孩子共同成長,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減少親子矛盾。三是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同時要讀懂孩子的需要,不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四是要言而有信,說話一定要算數,言而無信很容易破壞父母的威信,傷害親子關系。五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

陳秀茹還特別提到了親子關系中寬嚴有度的重要原則。“‘寬’指的靈活,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但孩子不需要幫助時不要添亂;‘嚴’指的是要制定原則并堅決執行,還要約定相應的獎勵和懲罰;‘度’則指原則和靈活的結合。”

她用銅錢的比喻來形象地解釋這個原則,“溺愛是外圓內也圓,沒有原則;有的家長則是外方內也方,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還有不少家長是外方內圓,即瞎愛,一方面愛責備孩子,一方面又容易心軟沒有原則。對孩子寬嚴有度的真愛應該像銅錢一樣,外圓內方”。

建立邊界是維護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

“一個健康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應該是有邊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但又有相互重合的部分。”陳秀茹用一張家的空間圖來詮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如果用三個圓來表示丈夫、妻子、孩子,最佳的狀態應該是這三個圓既有交集又不完全重合,即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既彼此獨立、各有自己的空間,又有相互之間的連接。這種連接代表彼此間的共處即溝通、陪伴,三個圓交叉的中間部分則代表家文化。

陳秀茹認為空間即尊重,尊重各自的需求,就是有邊界的表現。她強調說,家人之間除了空間的邊界,還有心理的邊界。她舉了一個重組家庭因為家庭成員間沒有邊界導致沖突的案例,一個初中男孩非常反感繼母每天都要去自己屋里打掃衛生,后來在老師建議下,這位特別講衛生的繼母學著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空間邊界,孩子也開始主動收拾自己的房間,并建議繼母一周打掃一次他的房間。“當這位媽媽把握好空間和心理的邊界,既讀懂孩子又不越位時,兩人的關系自然越來越好。”

陳秀茹說,合理的親子關系界限應該是親子之間在良好的互動模式下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對方獨立的看法、立場、選擇,而不是過分地相互依賴、干擾和控制。

有效溝通是深化良好親子關系的途徑

現實中,有些父母很想和孩子溝通,但孩子不想和他們說話,父母就容易歸因于青春期逆反。陳秀茹認為,其實孩子逆反的不是父母本人,而是父母的教育和溝通方式。

陳秀茹介紹說,溝通的組成部分中,表情和動作占到55%,語速和語調占38%,語言只占7%。“父母要盡量不帶情緒地說話,要注意溝通時的語速和語調,自己有情緒時盡量不處理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有時給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者一個擁抱,比7%的語言效果要好得多。”

她強調親子溝通一定要先共情:一是要傾聽孩子說話;二是要聽他話中的感受,真正與他產生共鳴;三是要有積極的反應,讓孩子知道父母確實聽到并理解他所說的話。“親子溝通中,重要的不是父母說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陳秀茹提醒父母要學會一些溝通技巧:一是通情達理,注意共情;二是多描述少評價,不用觀點來代表事實,要多用成長型思維,少用固定型思維;三是使用積極的語言,引導溝通變得有趣、有得說、有效、可持續;四是身教重于言教,用行動來影響孩子;五是多注重非語言方式的交流,比如擁抱、拍拍肩膀之類的肢體語言。

多年的家庭教育指導實踐經驗使陳秀茹相信,父母若能做到明責任、樂學、會傾聽、常陪伴,就能從一名合法家長成為一名合格而智慧的家長,也定能培育出健康陽光的孩子。(記者 楊詠梅)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