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銀行業成為金融“壓艙石”
總資產達10.99萬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
金融活,經濟活。在深圳金融業龐大的體量背后,銀行業起到了重要的“壓艙石”作用。深圳銀行業在加大對實體經濟扶持的同時,加強內控合規、風險防控、跨境金融業務和科技賦能,有效滿足社會融資需求,實現了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銀行業總資產已達10.99萬億元,同比增長12.84%,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
創新驅動銀行業發展
深圳銀行業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路高歌猛進的。1982年1月,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開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引進的第一家境外銀行;1987年4月,招商局出資1億元設立招商銀行;1987年12月,深圳發展銀行在對深圳經濟特區內6家農村信用社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礎上正式成立;2004年,深圳農信社從廣東省農信系統中單列出來,改制組建深圳農商銀行。
深圳銀行業積極求變,不斷占據創新和發展高地。2014年12月,深圳誕生了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這家銀行自成立以來就將“讓金融普惠大眾”作為使命,積極探索普惠金融及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新方法,致力于覆蓋傳統金融服務未覆蓋的“長尾客戶”。截至2020年末,微眾銀行資產總額346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超2000億元。
2021年上半年,深圳銀行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截至6月末,深圳轄內銀行業總資產10.99萬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存款余額7.80萬億元,同比增長10.49%;貸款余額7.48萬億元,同比增長12.74%。
“深圳銀行業在推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深圳速度’背后的一股重要力量。”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
銀行網點“不務正業”探索創新業態
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業發展的第一要義。記者從深圳人行了解到,2020年深圳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總計2005個,從業人員達83623人,法人機構35個,包括大型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信托公司、財務公司等多種機構類型,金融集聚和輻射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網點也在順應時代變化,紛紛轉型“咖啡銀行”“書店銀行”“蛋糕銀行”等。“不務正業”的背后,是各家銀行探索網點定位,針對不同客群拓展極具個性化、定制化特色的新業態。
據了解,深圳銀行信貸資金回歸主業、支持實體經濟效果明顯。根據深圳銀保監局數據,截至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4萬億元,同比增長39.39%,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6.65個百分點;同時,新增貸款主要投向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截至6月末,深圳銀行業制造業貸款余額8511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4558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5657億元,同比增速均大幅高于貸款平均增速。
積極應對壓力堅守風險底線
不良貸款率是信貸風險狀況的最直接體現。深圳銀行業持續做實資產風險分類,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截至6月末,不良貸款余額1008.11億元,比年初減少15.41億元;不良貸款率1.35%,比年初下降0.13個百分點,低于全國水平0.51個百分點。
“數據的背后反映了深圳銀行業堅守本源、穩中有進,銀行風控水平進一步提升。”宋清輝認為,深圳銀行業應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做好風險防控。第一,進一步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完善深圳銀行業核心風控能力;第二,通過監管部門檢查、回訪以及銀行業金融機構自糾自查的形式,把金融風險消滅在早期萌芽階段;第三,堅決治理各種金融亂象,促使銀行業加強合規制度體系建設,以確保金融系統運行的穩定。
作為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目前已得到有效遏制。深圳全面貫徹“房住不炒”定位,嚴格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加強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持續強化經營貸規范整治。截至6月末,深圳轄內銀行業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9.18%,比年初下降4.42個百分點,低于各項貸款增速3.56個百分點。房地產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比年初下降1.08個百分點。(記者 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