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制造業十年間發展成就。十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按照國民經濟統計分類,我國制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我國產業鏈配套能力全球領先,具有強大的韌性和發展潛力,這種體系完備、配套完善、組織協作能力強的優勢在應對新冠疫情等外部沖擊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彰顯。”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王偉表示。
十年來,我國產品競爭力顯著增強,我國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由2012年的7.4萬億元、3.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8萬億元、6.3萬億元,制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的占比達到20%左右,入圍世界品牌500強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品牌數量從過去的10個增加到24個。
與此同時,工業產品供給的數量、質量和檔次全面提升。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節能冰箱、全自動洗衣機、變頻空調、汽車等中高端產品已走進尋常百姓家。
王偉舉例,我國汽車保有量從2010年的0.78億輛大幅增長到當前的3.1億輛,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量已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續航里程、操控性能、充換電便利度、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品牌和價格上也有了更多選擇。
總量保持領先的同時,我國還誕生了一批骨干龍頭企業,58家制造業企業進入2021年世界500強榜單,比2012年增加27家。此外,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7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多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由于疫情影響,“逆全球化”成為近兩年關注的熱點。對此,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姚珺表示,雖然一些外資企業在推進多元化布局,但從總體來看,外商對華投資步伐并沒有放慢。今年1至5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4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3%。“中國德國商會、中國美國商會的報告顯示,超七成德資企業、超六成美資企業計劃增加在華投資,多家知名跨國企業圍繞低碳領域加大在華布局,我國依然是外商最佳的投資選擇地。”姚珺表示。(記者 趙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