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70億到64億,“交銀三劍客”最激進的網紅基金經理楊浩經歷了什么?

發布時間:2023-10-09 11:03:50  |  來源:探長讀財  

都說,熊市是最好的照妖鏡。對股票投資者來說,這是頂級真理,對受人所托的基金機構來說,這句話同樣適用。探長以前炒股,牛市大賺時,常常洋洋自得,以為靈魂開竅,掌握了財富密碼;但是,當熊市來臨時,暴虧的賬戶告訴探長,一切只是幻象。曾經的超額收益不過是市場慷慨賞賜的紅利,跟探長三腳貓的炒股能力并無半毛錢關系。意識到這一點后,探長就覺得很沮喪,一切都索然無味,尤其是人過中年之后,發現這種靠天吃飯的游戲很沒勁,不如買點銀行存款更穩妥。

不過,探長注意到,在這一點上,專業選手的心態就強得多。很多基金經理明明大多數時間都在靠天吃飯,卻喜歡在公開場合有意無意地將自己塑造成“天賦異稟”的投資大神(當然更多時候是基金公司刻意“造神”,基金經理則半推半就配合表現。),很多牛市崛起的網紅基金經理,從崛起到隕落甚至連一個牛市都走不完。不客氣地說,這種現象就是基金公司與基金經理利用品牌和聲譽優勢割投資人韭菜,而且幾乎不用承擔任何不利后果。


(資料圖)

今天,探長想要探討的一位網紅基金經理就是交銀施羅德公司“三劍客”中的主力之一—楊浩。

主動權益大潰敗

寫文章前,探長試圖去搜索,到底是哪一位媒體大神,將交銀施羅德三名中生代基金經理封為“三劍客”,但沒找到答案,這應該是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鋒吧。

交銀施羅德基金成立于2005年,股東包括交通銀行和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集裝箱海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背景顯赫,但2016年以前,第一梯隊的交銀施羅德地位尷尬,名聲不佳。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2010年交銀施羅德前投資總監李旭利和前基金經理鄭拓“老鼠倉”丑聞的影響。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數據顯示,直到2017年三季度末,在非貨基金規模排名中,交銀施羅德基金也才571億元,勉強擠到第20名,遠遠落后于其他機構。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所謂的 “交銀三劍客” 王崇、何帥和楊浩在2016年突然崛起,他們在2016年股市大跌的背景下,管理的產品依然實現了正收益。

公開信息顯示,楊浩的代表作交銀新生活力靈活配置混合(519772)2016年11月成立,到2017年11月,收益率高達47%。

王崇的代表作交銀新成長混合 (519736)2016年收益2.44%,2017年收益率33.5%。

何帥的代表作交銀優勢行業混合(519697)2016年漲幅4.56%,2017年漲幅11%;交銀阿爾法核心混合A 2016年凈值漲幅2.68%,2017年漲幅13.5%。

在2016年糟糕的市場環境下,王崇、何帥和楊浩的業績毫無疑問是耀眼的。交銀施羅德抓住了扭轉公司負面形象的寶貴機會,將公司主動權益產品規模推上一個新臺階。

總體來看,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規模從2016年3月31日的616.82億元增至2020年12月31日的3394.28億元,增加了2777.46億元,增長超4倍。

交銀施羅德的主動權益產品(股票型和混合型)規模變化更加明顯。2019年,交銀施羅德的主動權益產品規模只有505億,到2021年末,規模膨脹至2510億,暴漲4倍;交易施羅德的管理總規模也從2019年一季度末的1756億元增至2021年末的5476億元,增加了2倍。

2021年也是交銀施羅德主動權益產品規模的巔峰,截至2022年末和2023年6月末,主動權益產品規模下降至2025億元和1683億元,下降幅度33%。

混合型基金占了交銀施羅德主動權益產品的大頭,過去5年,交銀施羅德混合型基金規模大起大落,2019年一季度末,混合型基金規模只有481億元,到2020年末,混合型基金規模增長至1824億元;2021年末,混合型基金規模達到2416億元。隨后一年多,交銀施羅德的混合型產品開始劇烈收縮。截至2022年末和2023年6月末,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分別為1921億元和1586億元,一年半時間內縮水34%。

從主動權益產品在占總規模比例變化亦能看出,交銀施羅德的主動管理能力過去幾年未能通過市場的考驗,主動權益產品回撤嚴重,投資人損失巨大。

2019年一季度末,交銀施羅德的股票型和混合型產品占總規模的比例為28.76%,2020年末,在借助市場牛市氛圍瘋狂發新產品后,主動權益產品占比提升至55.43%;可惜,這種快速催熟的規模經不起市場的考驗,截至2022年末和2023年6月末,交銀施羅德的股票型和混合型產品占總規模的比例下降至40%和31.91%,幾乎回到2019年的水平。

這充分說明,交銀施羅德的主動權益產品投研團隊硬實力不足,雖然交銀施羅德不斷宣傳“自主培養”投資人才,并拿“三劍客”以及田彧龍、楊金金等為代表的新銳做賣點,但這些基金經理過去三年的表現顯然無法讓投資人信服。

最激進的“劍客”規模縮水六成

以“三劍客”中管理規模曾經最大、風格也最激進的楊浩為例,他的崛起和倒下一樣迅速。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楊浩管理的基金產品僅剩下一只,也就是其代表作交銀新生活力靈活配置混合,規模約64億元。而在2021年上半年,楊浩還管理著4只產品,總規模高達370億。

天天基金顯示,楊浩在2021年卸任了交銀科銳科技創新混合基金,2022年9月卸任了交銀內核驅動混合基金和交銀定期支付混合基金。截至2023年6月,這四只基金總規模只剩下138億元,比2021年高峰時縮水了62%。

就單個基金來看,楊浩的代表作交銀新生活力混合基金2020年末規模一度高達161億元,但2020年三季度末最低跌至不到50億元,縮水69%。

交銀內核驅動混合2020年一季度設立,規模約71億元,到2020年末,規模到最高點,約106億元。截至2022年9月,楊浩卸任基金經理為止,這只基金規模只剩下不到32億元,縮水70%。

交銀定期支付雙息平衡混合基金同樣縮水嚴重。2020年末,該基金規模達到81億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該基金只剩下40億元,縮水一半。

楊浩在2022年9月同時卸任上述兩只基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兩只業績不佳、規模縮水嚴重有關。

規模大幅縮水,一方面是凈值下跌引發,另一方面則是投資人用腳投票,大量出逃造成。

楊浩的四只產品過去三年表現都不太好。交銀內核驅動混合過去三年凈值下跌39.33%,交銀新生活力凈值下跌25.54%,交銀定期支付混合凈值下跌13%。

就任期回報來看,除了兩只2017年前成立的產品依靠前幾年的紅利吸引基民外,2020年后的兩只產品成為交銀施羅德利用楊浩的網紅效應賺取管理費的工具。

以交銀內核驅動混合為例,2020年-2022年,這只基金累計為基民賺了1.9億元,但是,這只成立時規模近60億,規模最高達到130億元的基金2020年-2022年的管理費收取了3.2億元,基民過去三年累計支付的各種費用高達4.6億元。折算下來,基民這三年是凈虧損的。

最諷刺的是,楊浩在交銀內核驅動混合上的任期回報顯示為4.94%,對于無數基民來說,這個正收益有點刺眼,但這就是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的無奈現實。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