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醞釀多時,歐盟委員會10月4日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載人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這距離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結束僅10天,中國相關部門及行業組織發表了多份聲明,指出歐盟的主觀臆斷并無證據,這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此舉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并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多位行業專家、業內人士也呼吁,面對具有明顯貿易保護主義的行為,不僅要態度堅決地強烈反對,還應該思考如何制定應對策略。
經過十余年的產業培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不僅完備、成熟,且在“三電”技術上具備全球領先優勢。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全面崛起,不僅整車出口激增,與之配套的零部件企業也紛紛出海,在歐洲等地建廠,中國汽車出口已進入了發展新階段。
毫無疑問,當中國車企的產品暢銷全球后,勢必會與傳統汽車制造、出口大國的利益發生沖突。類似于歐盟反補貼調查的貿易保護措施還會時常發生,中國汽車產業,勢必要做好長期的思想準備。
具體到應對措施方面,相關部門有必要多措并舉地妥善處理貿易糾紛,發揮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各自的作用,盡力減少貿易摩擦。同時,對于主動出海的車企,政府和行業組織也可以提供相關引導,避免出海企業因貿易保護而受挫。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以及品牌的全球發展非常不易,家電、光伏、智能手機等行業,都曾面臨過來自海外的打擊和施壓,但事實上,只要自身的技術過硬,上述考驗總會不攻自破。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同樣如此。除了要理性應對來自海外各方勢力的壓力,核心還是要提高自身的技術實力,逐漸從產品出口轉向技術輸出,增強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縱橫深遠,不僅鏈條長,輻射范圍也廣,各方只有廣泛合作才能發展壯大。當前,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對于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道路都非常堅定,在汽車產業上,雙方也曾多次互動,產業合作基礎深厚。
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新能源汽車產業攜手共贏才是“王道”。中歐之間加強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也有利于雙方共同面對世界范圍內的競爭。若歐盟繼續罔顧事實,堅持發起反補貼調查,那么不僅會影響到歐盟本土的車企,也將給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蒙上陰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