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2023年港股18A&科創板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藍皮書》
(資料圖)
藍鯨財經 屠俊
“2018年之后,新經濟發展加速,在整個港股IPO的數量和融資規模上都有比較好的體現,特別是包括生物科技在內的新興行業迎來快速突破。不過,從2022年至今港股醫療健康IPO情況來看,發行規模、融資規模、發行比例都較低,可以說,目前市場還是屬處于一個比較弱的環節。”中信證券投行醫療組聯席負責人、董事總經理劉曉嵐在9月27日舉行的2023第二屆新投資博覽會暨第十七屆沙利文全球增長、科創與領導力峰會上指出。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公司,這一規則允許企業在實現收入和盈利前上市,帶動整個生命科學板塊步入快車道,而這些公司被業內稱為“18A”公司,2023年,港股18A迎來開板第五年,累計上市公司已達到81家。
但在經歷了熱潮和追捧后,目前無論從IPO還是港股生物科技指數來看,行業都在趨冷。醫療行業未來何去何從?
IPO發行規模、融資規模走低,生物科技指數低于大盤
“我們對2010-2022年港股醫療行業IPO情況做了復盤,可以看到,在2010年到2013年期間,是主要以大央企、大國企為主的IPO的發行市場,上市的家數并不是很多,但是融資規模并不小;此后的2014年-2017年期間,一些地方國企和一些大型民企走向了IPO,上市數量比較溫和,融資規模也相對較為溫和。” 劉曉嵐介紹。
“2018年之后,新經濟發展加速,在整個港股IPO的數量和融資規模上都有比較好的體現,特別是包括互聯網、生物科技,新消費、物流管理、新能源等新興行業取得了一些比較明顯的突破。”劉曉嵐表示。
不過,劉曉嵐也指出,從2022年至今,港股醫療健康IPO情況來看,有幾個特點,首先是發行規模、融資規模都很低,超過1億美金的鳳毛麟角;第二個是發行比例也較低,也就是說,即使企業在港股成功IPO的情況下,也沒有拿到足夠的錢。
“可以說,目前市場還是屬處于一個比較弱的環節。”劉曉嵐認為。
沙利文大中華區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毛化則從二級市場進行總結,他指出,2021年的6月之前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和科創生物醫藥指數都是遠遠高于大盤的。但此后,這兩個反映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整體表現的指數就開始一路下降,目前低于恒生指數和科創50指數。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毛化指出,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大的方面來說,受到整個宏觀經濟、地緣政治影響,此外,行業在后疫情時代,沒有找到一個像mRNA或者IVD這樣的大品種,能夠促進這個行業的整體快速發展。”毛化認為。
此外,毛化也指出,生物科技公司還存在商業化造血能力相對不足、企業的研發資產相對較同質化等情況,各因素疊加造成了目前整體指數的波動情況。
細胞、基因療法、AI等賽道仍處于投融資早期階段
醫療行業何去何從?
“我們沒有一個非常完整的 AI機器直接去預測這兩個指數的走勢,但是,我們看到一些好的現象。首先,2023年上半年,全球及中國醫藥投融資狀況逐漸邊際轉暖,尤其是2023年第二季度投融資金額有大幅增長,有望帶動二級市場表現。”毛化指出。
“第二,從二級市場看,我們看到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港股18A公司開始活躍起來。”毛化說。
細分賽道方面,在9月27日發布的《2023年港股18A&科創板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藍皮書》中對已上市的18A 和科創板生物科技做了全景分析。
毛化介紹:“上市公司主營為小分子靶向藥物、抗體藥物、器械領域中介入器械這三個領域的上市公司占比較大,而這三個領域也是目前國產替代做的比較好的領域。”
“第二個賽道,包括疫苗、IVD、糖尿病慢病管理等屬于排名第二的上市公司類型,這也是跟我們國家對于疾病的早診早篩,重視病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密切相關。”毛化指出。
“第三大類是相對來說的新技術,例如細胞、基因療法、AI相關企業,這類公司相對來說,在一級市場都屬于融資的早中期階段,此外,很多公司目前在收費、醫保上面還沒有完全走通,所以說目前占比還比較小。”毛化解釋。
不過毛化也指出,希望下一步發展過程中,會有更多醫療新技術跟AI相關公司能夠走向我們的資本市場。
會上,多位專家指出,目前生物醫藥行業雖然有新的步調,但不會停止發展,未來可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