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經緯9月28日電 (王玉玲)在27日舉行的2023中國汽車出海(天津)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表示,隨著出口量的不斷增長,中國汽車出海必然遇到競爭對手、知識產權、關稅、市場準入、法律糾紛方面更多更為復雜的挑戰。
王俠表示,首先就是國際車企的挑戰。有研究報告指出,與國際巨頭相比,中國車企的出海還處于“嬰兒期”,在營銷體系、品牌力、售后體系等方面,國際車企有數十年積累起來的優勢,中國車企短期內難以趕超。與此同時,國際車企的新能源轉型也在加速。其次是國外不同的市場環境及消費習慣方面的挑戰。比如,歐洲市場注重管控用戶信息數據的跨境流通,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將面臨嚴苛的網絡安全合規監管要求等。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汽車企業如何應對出海風險與挑戰?
嵐圖汽車海外業務總監高源將汽車行業面臨的風險種類分為產品、數據、財務、法務等風險。從應對措施來看,高源表示,第一,嵐圖組織了多個工作小組,有的小組專門研究歐盟法規與標準,有的小組負責其他市場的法規研究,并且每個國家都組建了專家團隊。第二,組織行業進行定期溝通;第三,需要真正地“走出去”,要在目標國家跟當地認證機構、市場用戶去做深度交流和溝通,來確保車輛在市場區域能夠成功(商業化)。
招商局檢測車輛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場中心副主任朱紅巖表示,中國汽車出海檢測認證中的風險還是比較多。對于車企而言,需要首先明確產品定位,明確自己的產品銷售區域與對象。產品定位一定要考慮到時間節點,現在國外的標準更新得比較快。此外,還要重視一次性抽檢工作,產品賣出去不代表服務的完成。
8月17日,新的《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下稱《歐盟電池法》)正式生效。對此海通國際發布研究報告稱,在新電池法案的推動下,歐盟的綠色貿易壁壘將深刻影響電池產業鏈的各個生命周期環節。動力電池產業將迎來生產技術變革,中國電池企業正在積極邁向低碳轉型,并致力于提高產業透明度。短期內,這一變革或帶來成本上升以及競爭門檻提高等一系列挑戰。
對于汽車企業而言意味著什么?杭州艾科森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明介紹稱,所謂《歐盟電池法》,實際是把過去十幾個不同的指令規則集合在一部法規中,相比于過去單項法規而言,應對難度較大。對于汽車造車行業、動力電池及儲能行業都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汽車企業該如何應對?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陳明表示,汽車企業作為電池的使用者,是最直接的被監督對象。由此,第一,應當提早深度學習《歐盟電池法》具體規則,進行法規培訓,了解具體的細節執行標準;第二,了解《歐盟電池法》執行時間圖,來制定合規計劃,因為《歐盟電池法》不是一下全部實施,而是從2024年2月開始,分批實施,要抓住時間節點,與電池企業配合來做整體合規;第三,《歐盟電池法》不只涉及電池制造商也車企,還會涉及電池原材料企業,作為車企,要把合規信息向上游供應商進行傳遞。(中新經緯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