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2017年4月27日,位于廣州番禺汽車城西南部,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規劃面積約7500畝,預計總投資超450億元。隨著當年全省重點工程揭開面紗,廣東按下了前瞻布局新能源車的“加速鍵”。這一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07萬輛。
2021年3月2日,又一個世界500強落戶廣東,位于廣州開發區的“HTWO廣州”正式奠基,這是全球首個海外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和銷售基地項目,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建成投產,預計年產6500套氫燃料電池系統。這一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53.5萬輛,同比增長155.6%,占比全國同期產量15.1%。
從2017年到2021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超過16倍。按照《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規劃,到2025年,全省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超過1.1萬億元,汽車工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汽車產量超過43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將超過60萬輛。
逐夢前行
集聚化發展、鏈條化布局、協同化生產
廣東打造世界級
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在廣州番禺化龍汽車城,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內一番忙碌的景象:機器人手臂飛舞,AVG無人車不停穿梭,生產節拍加快至64秒,年產能從10萬輛提升至20萬輛。5年來,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小到大,持續強鏈補鏈穩鏈,不斷優化區域布局,如今已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集群,產銷量均居全國前列,助推我省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提速:多項目投產集群效應初顯
就在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忙碌生產之時,與其相隔不遠的第二智造中心也在緊張施工,以保證在年底完成建設。按照規劃,該項目總投資18.1億元,計劃產能20萬輛/年。這意味著,廣州僅僅在番禺化龍便形成4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
作為全國主要汽車制造基地,五年來,廣東新能源汽車制造業發展駛入“高速路”,不斷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在廣州南沙,廣汽豐田新能源車產能擴建項目二期將于年底建成,達產后每年將貢獻在地產值500億元以上,每年貢獻在地工業產值超千億元;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比亞迪今年追加投資200億元,建設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各地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超過310萬輛。
更為重要的是,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形成了新的集群效應,初步建立完整產業體系,上下游產業鏈已涵蓋電池、電機、電控、其他零部件及關鍵材料等環節,正不斷吸引全球核心企業落戶。
強鏈補鏈:持續創新取得核心技術突破
4月15日,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公布,其中“高端純電動乘用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專家組鑒定,該項目整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刀片動力電池和充電驅動一體集成架構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像這樣實現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突破的項目,在廣東并非個例。在電池技術方面,涌現出彈匣電池、刀片電池、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等創新突破,誕生全球首款續航超1000公里的量產純電車;在充電技術方面,出現了全球充電功率最大的480kW超充技術,能做到充電5分鐘行駛207公里;在智能網聯技術方面,率先發布行業領先的高速智能導航輔助駕駛、停車場記憶泊車和城市智能導航輔助駕駛技術,已推出全球首款5G車。
布局優化:發揮協同效應激發上下游活力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廣東內部區域加快實現優勢互補、串珠成鏈。根據我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按照“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原則,廣東在招商引資及產業用地等方面加強全省統籌,優化汽車制造產業區域布局。
“目前,廣東已形成廣州、深圳、佛山新能源汽車核心集聚區,以東莞、中山、惠州、肇慶等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項目集中區。”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表示。
從核心三電技術的掌握和突破,到智能化領域走在前沿,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依托傳統汽車基礎,跨界融合ICT產業優勢,充分激發上下游企業活力,錨定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