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轉型如何做到“先立后破”?

發布時間:2021-11-19 10:42:4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經濟觀察)中國能源轉型如何做到“先立后破”?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電 (劉文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日前閉幕,但各界對于氣候話題的關注仍然熱切。近年來,氣候變化給世界經濟和人類生存帶來了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推進能源革命和消費革命已成為一場不可阻擋的大勢。對中國來說,能源轉型之路該怎么走?

資料圖:風力發電。 泱波 攝

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主辦的“2021綠色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近日舉行,30多位中外專家共同探討能源轉型的新思路。

近年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取得了積極成效,碳強度持續大幅度下降,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4%,超額完成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的目標,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5.9%,煤炭占比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對煤炭消費的依賴持續下降。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表示,因為煤炭消費總量下降,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城市PM2.5的濃度下降50%左右,二氧化硫濃度下降更為明顯,重污染天數顯著下降,中國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此外,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也大幅下降,中國超額完成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的目標。

當前,應如何把握控煤減污降碳的方式和節奏?

“盡管退煤有共識,但不能一刀切,需考慮具體情況。”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毅稱。

王金南也強調,要通過空間統籌的方式來控煤減污降碳,重點關注排放“雙高”(高污染、高耗能)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與二氧化碳排放在空間上均表現出集聚效應,主要分布在省會等大中城市以及重點城市群。此外,當務之急是研究制定二氧化碳乃至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方案,并在重點地區和行業做研究試點。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杜祥琬認為,減污降碳的根本之道在于源頭治理,必須節能提效。節能最大的潛力在于產業結構調整,要遏制“雙高”項目,改變產業偏重,可顯著減少工業用煤;同時技術進步也會帶來顯著的節能效果。

能源轉型是一項長期工程,從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過渡和更替需要漫長時間。在此期間,中國應如何保障能源系統穩定運行的同時,順利完成轉型?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要堅持系統觀念,先立后破、立穩腳跟、破其糟粕。”中國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說。

何謂“先立后破”?吳吟表示,能否減煤,取決于非化石能源能否替代煤、能替代多少煤、能有多快速度替代煤。當前,中國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得還不夠快、不夠充分,還不能滿足能源消費增量的需求。因此,在能源轉型初期,需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一方面要研發煤炭減碳利用,另一方面要又好又快地發展可再生能源特別是生物質能源。

在杜祥琬看來,要大力推進能源的清潔化、低碳化,優化能源結構。具體來說,在終端能源中,提高電力消費的比例;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同時發展儲能技術和靈活性資源,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清潔電力為主的能源互聯網。(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