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意外,豐田再次迎來了一個豐收季。
8月4日,豐田發布的季度財報引起行業廣泛關注。今年第二季度,豐田營業利潤達到997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88億元),而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營業利潤僅為139億日元。也就是說,豐田的營業利潤增長了70多倍,不僅創下該季度歷史新高,且超過了行業分析師平均預期的7520億日元。
不過,考慮到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豐田選擇維持全年營收和利潤預期不變,這讓外界有些失望,財報發布后豐田股價更一度下跌2%左右。
利潤刷新紀錄,銷量蟬聯半年冠軍
要問誰才是全球最大車企?其實并無定論,畢竟大眾集團和豐田一直不分伯仲。不過,要說誰是全球最賺錢的車企?答案毋庸置疑是豐田。豐田的盈利能力可以說是“吊打”一眾車企,正因為如此,外界給予了豐田太高的期待。而從第二季度的業績來看,豐田也沒有辜負這種期待。
該季度豐田的營收為7935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681億元),同比增長72.5%;營業利潤為9974億日元,同比增幅高達7075%,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百分比。凈利潤則為8978億日元,較去年同期的1588億日元增長了465%。
上述成績主要得益于疫情之后的銷售反彈,以及豐田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應對了全球半導體芯片供應短缺問題。豐田在7月29日公布了上半年全球銷量業績,包括大發和日野在內,豐田累計銷售約 546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 31%,不僅創上半年銷量歷史新高,且超過了大眾集團的497.8萬輛,蟬聯上半年銷量冠軍。生產方面,豐田上半年全球產量為529萬輛,同比增長35%。對于上述產銷成績,豐田方面表示,不僅得益于新車產品陣容的擴大與熱銷,供應商和采購部也對芯片短缺一事進行了積極應對,把缺芯的影響降到最低。
疫情疊加芯片短缺風險
豐田的第二季度利潤無疑是業內最高的,但除了豐田外,其他主流車企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基于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業績,大眾集團、寶馬、Stellantis、通用、福特、本田、日產等大型車企紛紛上調全年盈利預期。在這種大環境下,豐田卻選擇維持其此前做出的全年預期,不做上調。豐田此前預計,其2021財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的營業利潤將為2.5萬億日元,凈利潤將為2.3萬億日元。
豐田對于營業利潤的預測低于行業分析師平均預期的2.88萬億日元,這無疑令投資者有些失望,并直觀地反映在了股價上。8月4日的東京證券交易所,豐田開盤價為10085日元,收盤價卻為9970日元,下跌1.1%,且當日豐田財報剛剛發布后,股價一度下跌2%。次日,豐田開盤價為9980日元,收盤價為9954日元,微跌0.16%。
那么,為何沒有上調預期?豐田給出的解釋是,第三季度以后的市場前景不明。豐田更列出了一系列有可能影響其業績的因素,例如:匯率變動、疫情蔓延、原材料價格上漲、零部件供給依賴等。事實上,對于下半年的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問題,不少車企也已發出預警。由于芯片短缺,豐田泰國工廠曾于7月一度停產。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各有部分產線暫停生產,而豐田位于日本愛知縣的田原工廠于8月3~6日停產,其高崗工廠于8月2~6日暫停部分產線,吉原工廠和富士松工廠也各有停工計劃。
疫情也令豐田頗為憂心,為此還特意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取消了電視廣告和多種宣傳活動。面對種種不確定性,豐田慎重選擇維持年度預期不變。豐田表示,今后一方面將繼續提升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積極面向未來投資,加速向移動出行公司轉型。
當然,與當前紛紛大步轉向純電路線的廠商相比,豐田看起來更保守一些,其此前表示,計劃到2030年,將包括電動化車輛全球銷量提升至800萬輛。不過,這一目標包含相當高比例的混合動力車,而這是豐田的強項。與其他車企尤其是大眾集團相比,豐田對于純電路線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熱情,這倒也符合其一貫謹慎、講究實用的作風。至于這場拉鋸戰誰能笑到最后,只能交由市場來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