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從去年起,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開始頻繁炒作中俄“高超音速武器”,美國總統拜登3月底在公布5.8萬億美元的2023新財年預算提案時,也不忘提及“高超音速武器”。
此前媒體報道稱,美國空軍去年曾多次試射高超音速導彈失敗。而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地時間4月4日援引一名知情國防官員的消息稱,美國在3月中旬成功試射了一枚高超音速導彈,但當時為避免拜登在即將訪問歐洲之際加劇與俄羅斯的緊張關系,美方在兩周內刻意保持了低調,沒有公布消息。
CNN報道截圖
據報道,透露消息的官員稱,這枚“空射吸氣式高超音速武器概念”(HAWC)的導彈是從位于美國西海岸的一家B-52轟炸機上發射的,這也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該版本系統的武器首次成功試射。
包括這名官員和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在內的消息源沒有透露過多細節,僅表示這枚導彈以5馬赫以上的速度飛行,飛行高度超6.5萬英尺(約合1.98萬米),飛行距離超300英里(約合482.8千米),即便是以高超音速的最低速度飛行,這一距離所需用時也不超過5分鐘。
報道稱,美國試射這枚高超音速導彈時,拜登正在準備前往歐洲訪問北約盟友國家,包括在波蘭逗留,在那里會見烏克蘭外長及防長。
報道還指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直小心翼翼,避免導致美俄緊張關系不必要地升級。上周五,因擔心引發俄方核誤判,美軍取消了民兵III洲際彈道導彈的測試。
總體而言,美國在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和裝備方面,也保持一定程度的謹慎,只是在最近價值3億多美元的軍事援助計劃中,美國國防部才列出了具體的武器裝備。此外,美國也反對通過本方向烏克蘭移交戰斗機,擔心此舉會被克里姆林宮解讀為美國和北約介入俄烏沖突。
這名美國國防官員表示,出于類似援引,美國官員在兩周內對這次最新的高超音速導彈試射保持了沉默,尤其是在俄軍擴大了對烏克蘭的炮擊之際,以避免激怒克里姆林宮或俄羅斯總統普京。
洛克希德·馬丁2019年展示的HAWC概念圖,沒有采用超燃沖壓發動機 圖源:社交媒體
值得一提的是,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國防部曾表示,俄軍在3月18日和3月20日兩度發射“匕首”(Kinzhal)高超音速導彈,以摧毀在烏克蘭的軍事目標。
對此,美國官員淡化了俄羅斯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導彈這一事件的敏感性,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表示,在俄羅斯宣布發射導彈后,他不認為這是“某種游戲規則被改變”。幾天后,五角大樓發言人柯比則表示,美方很難知曉俄方這次發射的“確切理由”是什么,因為其目標是一個固定彈藥倉庫。
CNN則稱,“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只是俄羅斯“伊斯坎德爾”(Iskander)短程彈道導彈的空投版本,換句話說,它是一種現有技術的變體,并不算高超音速武器的變革。相比之下,美國試射的是更復雜、更困難的HAWC導彈,沒有彈頭,依靠其動能去摧毀目標。
報道還稱,此次試射,既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該版本系統的武器首次成功試射,也是美國第二次成功試射HAWC導彈。去年9月,美國空軍試射了雷神公司的HAWC導彈,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超燃沖壓發動機提供動力。
然而,去年美國也曾經歷了多次高超音速武器試射失敗。據美國“動力”(The Drive)網站去年12月17日報道,被美國空軍寄予厚望的AGM-183A“ARRW”高超音速武器,曾分別于4月5日、7月28日和12月15日三次試射失敗。
早期試驗中的AGM-183A 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開始,除了針對俄羅斯,西方媒體還不斷炒作中國“擴核”等話題。 去年10月,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在8月份試射了一枚高超音速武器”,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枚導彈先是進入軌道以后進行“環繞地球”飛行,隨后再重返大氣層進行“高超音速滑翔”。
英國《金融時報》炒作中國“試射高超音速導彈”
美國官員立刻跟進稱,中國的高超音速技術遠比美國認識到的先進。拜登也在去年10月底表示他“擔憂”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此次試驗是一次例行的航天器試驗,用于驗證航天器可重復使用技術”,美國軍工“巨頭”雷神公司CEO雷戈里·海耶斯(Gregory Hayes)在接受節目采訪時仍渲染道,中國“實際上已經部署了高超音速武器”,“我們至少落后了數年時間。”
當地時間3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公布了5.8萬億美元的2023新財年預算提案,呼吁提高國防支出,聲稱要著眼于俄烏沖突和“中國挑戰”,解決美國的安全和經濟問題。當時,拜登又提到了“高超音速武器”。
“世界已經變了。”拜登發表演講介紹這份法案時說,“美國再次面臨其他國家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國和俄羅斯。所以我們需要投資,提升航空航天、互聯網和其他高科技能力,包括高超音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