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對互聯網企業來說,屬于股價大起大落的一年。自2021年見頂之后,互聯網股出現了大幅調整的走勢。截至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恒生科技指數,已經從去年高點下跌了60%左右的空間,另外遠赴海外上市的中概互聯網指數ETF,已經從去年高點大幅下跌了70%的空間。
恒生科技股與中概股的累計最大跌幅,已經達到了2015年創業板見頂下跌后的那一輪累計最大跌幅空間,甚至可以追趕2008年A股的累計最大跌幅。
作為國內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騰訊控股,它的股價走勢具有一定的市場風向標影響。但是,在過去一年時間內,騰訊控股累計最大跌幅也接近50%的水平。從最近的市場數據來看,騰訊控股的總市值已經跌破4萬億港元,折合僅有3.13萬億人民幣。然而,在去年最高峰的時候,騰訊控股的總市值也接近1萬億美元。
同屬社交巨頭的Meta Platforms,在今年以來的市場走勢,同樣并不樂觀。截至目前,Meta的年內跌幅已經達到了40.52%,總市值也降至了5445.52億美元。相比于騰訊,Meta的總市值高于騰訊,但因服務市場不同、商業模式不一樣,即使同屬社交巨頭,但相應的估值體系與投資邏輯,也不能夠進行簡單類比。
其中,在Meta的業務構成中,廣告占比達到了97.46%,Reality Labs的比例只有1.93%,盈利模式仍然高度依賴于廣告業務。但是,對騰訊來說,業務收入卻比較多元化,主要業務包括社交網絡、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網絡游戲以及網絡廣告等。此外,還有投資業務。
在騰訊與Meta股價大幅下跌的背后,一方面來自于用戶增速觸頂的因素,市場擔心未來成長能力存在變數;另一方面來自于反壟斷等監管壓力的落地,對巨頭企業來說,可能帶來一定的不確定預期。此外,游戲版號推出的不確定性以及游戲監管收緊預期,也對騰訊的未來增速預期產生一定的影響。
截至目前,騰訊TTM市盈率為16.74倍,Meta的TTM市盈率為13.83倍。從目前的估值水平來看,Meta略低于騰訊,可見中美的互聯網巨頭同樣存在估值回歸的壓力,騰訊控股的估值下降也并非屬于個例。
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目前正處于估值加速下滑的趨勢,甚至已經達到了公用事業股的保守估值水平。但是,從市場資金的角度出發,低估值并非首要看重的因素,大資金更可能擔憂未來互聯網企業的盈利增速能力發生大幅放緩的跡象,甚至出現股票價格越跌,估值反而越高的情景。因此,對不少大資金來說,似乎在等待著互聯網股估值觸底以及盈利增速拐點的確立,估值步入歷史底部區域未必是大資金積極抄底的主要考慮因素。
騰訊市值跌破4萬億港元,騰訊股價也接近400港元的關口。面對目前騰訊的股價與估值水平,已經吸引了部分機構投資者或部分專業投資者的參與。不過,機構投資者的抄底,只是一種參考的依據,在他們開始抄底的背后,未必意味著股價已經處于絕對安全的狀態,畢竟這些抄底資金對部分機構投資者來說,也只是占較低的投資比例。
互聯網巨頭企業跌幅達到50%,部分中小互聯網股跌幅更高,這可能是對2020年與2021年初的估值泡沫擠壓的體現。實際上,即使這些股票出現了巨大的跌幅,但仍然與2020年初的股票價格相差不大,甚至還存在一些漲幅。或許,用估值泡沫擠壓來描述這一輪中概股調整行情,可能更貼切一些。
隨著互聯網股的泡沫擠壓走勢逐漸步入尾聲,未來可能會有一輪震蕩筑底的過程,待政策風險、估值風險以及市場擔憂情緒釋放完成后,有望逐漸走出低谷。作為國內最優秀的企業之一,這些企業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技術與各類優勢資源,相信也會很快完成業務轉型的過程,企業發展的瓶頸也會逐步得到消化,中短期陣痛過后,長期還是存在發展的前景。